關於本站
About
About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 TVAA)以建構臺灣藝術史料、蒐集研究及整理口述歷史、出版及推廣臺灣文化藝術為宗旨;以網絡平台之共學方式、培育田調、藝術評論之人才為特色。
TVAA 的構想,來自於幾個不同階段相關團體的實踐經驗,以研究田調計畫為前導,蒐集藝術史料後,策劃以檔案與作品相互參照的當代展覽,同時編輯出版系列書系。
有鑑於檔案轉向之趨勢,2020年4月,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 TVAA)成立,整合為「研究—出版—策展」的實踐方式。不同於官方機構的收藏,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關注民間的現當代藝術作品及其檔案,如書信、日記、草稿、口述記錄等,以徵集、調查文獻檔案,並與作品串聯進行獨立研究。我們期望以檔案作為方法,通過藝評書寫、研究、策展的實踐,為臺灣藝術這片田野提供更為豐富的全球視野和在地性思考。
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發起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藝術史料研究中心智庫召集人。曾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創辦臺灣藝術檔案中心、擔任《藝術觀點ACT》主編暨召集人、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團主席、文化部國寶與重要古物審議委員,籌劃國家視覺藝術檔案館,目前也受邀擔任多個公立美術館的典藏委員。
蔣伯欣的學術領域包括展覽史研究、前衛與左翼運動、全球藝術史脈絡下的現代主義及當代性,並長期倡議藝術檔案的建置與策展。近年出版編著的專書包括:《另一個故事:臺東美術再探》(2022)、《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2022)、《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高美館,2022)、《地域性的子午線:菲律賓與臺灣的藝術史書寫與當代文化策展》(與Patrick D. Flores合編著,2021)、《新派繪畫的拼合/裝置:臺灣在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脈絡1957-1973》(2020)、《現代藝術史新路徑:莊世和1943年日記檔案》(2020)等。
他近年也接受美術館委託,策劃學術研討會與研究展,包括「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臺灣(1960-1989)國際研討會」(2017),「共再生的記憶:重建台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2017)以及陳澄波、郭柏川、莊世和、阮義忠的回顧展,並參與北師美術館/高美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2021-2022)、國美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 1980-2021」(2021)等策展。
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工藝科工藝設計組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自2011年起,分別成立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aofa.tw)〔5月〕、佐佐目藝文工作室〔11月〕,以田野調查、文件展示及獨立出版等方式,建構臺灣藝術史料之檔案資料庫與資源共享平台。近年,策畫「技術與藝術的生活實作計畫」和「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九年出版計畫 」。
另曾於2016年主持「臺南當代藝術形貌初探1『南臺灣新風格雙年展』研究」計畫,2018年將此計畫成果策畫為展覽,並出版專書:《風動_南臺灣新風格展覽檔案紀錄1986-1997》,深耕臺南在地當代藝術發展脈絡。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執行總監。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曾擔任《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2012至2018年於臺南主持藝術空間「齁空間」。2018年後,主要以自由藝術工作者身分,從事藝術研究與策展工作。2012 年起,陸續參與《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臺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12》、《起動 藝術轉動社區——2020南部七縣市調查研究》、《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研究與出版計畫。2022 年曾於嘉義市立美術館策劃「位移的凝視」展覽。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碩士班,曾擔任西班牙馬德里康普斯頓大學(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當代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碩士班參訪生,畢業論文以西班牙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美術館典藏研究為案例,探討全球南方理論與現當代藝術館批判策略的交界。曾參與臺灣藝術檔案中心「新北市典藏脈絡及入藏管理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2019)、「South Plus:大南方多元史觀暨地方學特色建構計畫 策展研究」(2018)等計畫。藝術書寫主要發表於《藝術家》雜誌,關注非歐美中心的藝術實踐,與布蘭達.費南德斯.比雅紐瓦(Brenda Fernández Villanueva)共同進行國際藝術機構館員及雙年展策展人之訪談,如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前香港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及第13屆上海雙年展及第34屆聖保羅雙年展策展人之訪談。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專案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研究。現為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2009-迄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兼任講師(2012-迄今)。專長現當代西方美術史、臺灣美術史、藝術心理學研究。
近年致力於當代藝術觀察及知識的在地化活動,現正執行「技術與藝術的生活實作計畫」。曾任臺南「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觀察員(2020)、臺南「絕對空間:跟著達人遊濱町」主持人(2019)、「飛行之詩—岡山軍事人文記憶展」策展人(2020)。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專案研究員。現就讀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曾任媒體記者,長期關注臺南的文化藝術;近年參與執行的研究計畫及展覽包括「技術與藝術的生活實作計畫」(佐佐目藝文工作室,2020)、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2021)、「臺灣畫廊展覽史委託研究案(第一、二期)」(2021、2022)。
長期關注地方文化保存及藝術發展,現正執行「技術與藝術的生活實作計畫」、「臺南文化中心四十年調查研究案」。曾參與「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總爺糖業藝術博物館」聯展(2018)、「東都肁天興—臺南市北疆文化資產特展」聯展(2017)、 「遷徒與再生—消逝地景的採集與創造」聯展(2017)。
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08年從哲學仿歐式象牙塔逃出,卻滑入當代藝術生態的廣闊泥沼,如今深陷其中。曾獲2009、2017世安美學論文獎;2017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 (巴黎西帖藝術村)。長期關注藝術介入空間與地域活化美學相關課題,近三年重要經歷有「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arts in jet lag」、「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迷走和諧—2020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行政專員。畢業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七技美術系學士。曾擔任《南方作為衝撞之所》高雄市立美術館專題委託研究案助理(2021)、《無外無限.無限至大—乘著清風的翅膀》策展助理(2020)等。曾任「新北市展覽史專書內容編撰暨檔案資料蒐集及建置委託專業服務案」專案助理、參與新北市美術館出版物《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2022)執行編輯、臺東美術館出版物《另一個故事:臺東美術再探》(2022)編輯團隊。
2021.01 與絕對空間、新濱碼頭合作發起「碎片港:南方藝術生態觀察計畫平台」
2020.12 與國立成功大學臺灣藝術史料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
2020.08 入駐三和街工作站
2020.04 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