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美術館與美術史的交會:從專業功能談宜蘭美術館的特色與定位
文/林翰君
圖片提供/林翰君
宜蘭美術館外觀
前言
當代的美術館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典藏、保存、展示藝術作品的單純機構,隨著世界潮流的演變,它尚肩負起積極促成社會對話的責任,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與文化、藝術、社會及地理皆有密切的關聯。不同層級的美術館各有不同的定位,尤其地方美術館在地方縣市有其獨特的重要性,負有多重的使命與任務,其中之一,在於對地方有文化性、社會性的貢獻,成為連結地方美術史的有力管道。
作為地方層級的宜蘭美術館有它自身的社會責任,也就是以各種途徑與方法,向社會大眾呈現地方美術史。因此,宜蘭美術館近年來積極形塑「地方美術史」的學術內容及展出輪廓,涵蓋調查蒐集、研究詮釋及策展推廣等過程,重塑地方美術史的當下意義。宜蘭美術館深知,呈現美術館所在縣市和其藝術的特色,才能保存地方的文化資產,深化在地的文化認同,提供在地藝術家展演舞臺,及落實地方藝術知識載體的核心價值。如此一來,不會讓所有資源重覆,過度集中某一領域,也不會使民眾的藝術知識只限於單一面向,讓他們在臺灣各地看到重複的展覽內容。
關於美術館和美術史的關係,藝術博物館學者普雷奇歐西(Donald Preziosi)指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從機構、專業與人際關係的層面來說,從來不是截然二分。藝術史不能盡如人意地被簡化為博物館『實踐』的『理論』,也不是博物館機器裡面的幽靈。反過來說,博物館也不能全部都被視為只是藝術史的例證或運用,或者僅僅是藝術史分析與綜合的戲劇表演的舞臺呈現或舞臺技術。它們之間如果存在任何關係,這種關係應該是變體的,應該是相互改造的,而不是直接或轉移的關係。」1
自2014年宜蘭美術館成立後,2著重宜蘭的地域性與特殊性,從典藏出發,以研究為基礎,經由展示傳遞知識與訊息,再結合教育建立交流和分享,一步步地鋪陳,進而建構宜蘭美術史。透過外部合作,導入專業策展和學術資源,探索宜蘭這塊土地所發生的藝術中的人、事、物。
一、宜蘭美術館的典藏面向
如今,美術館的定義與邊界不斷地擴充和延伸,但它的核心使命仍是作為負責保存與運用藝術作品的專業機構與公共空間,尤其典藏品和它的知識更是美術館發揮各種功能的基礎。首先,這展示了地方美術館對典藏資源的重視,以及其在文化認同上的態度。其次,藝術作品既是審美對象,也是一件歷史物件。再者,典藏品不僅是美術館價值的根源,也是美術館存在的物質基礎,更是美術館功能發生的依據。
宜蘭美術館體現對典藏資產的重視,深化在地文化認同,它的典藏面向,分述如下:
(一)宜蘭美術館的典藏歷程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成立之前:即有藝術家因熱愛、認同宜蘭這塊土地,捐贈作品給宜蘭縣各政府機關,廣義來說,宜蘭的美術典藏早在官方進行典藏工作之前就已經開始。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成立之後:1984年成立(2000年改制為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秉持文化資產保存的核心理念,以「宜蘭美術」為典藏主軸,並重視各媒材類型的發展脈絡。
宜蘭美術館開館之後:2015年開館後,歷年來將典藏和接受各方捐贈的作品,正式納入美術館典藏業務,使典藏品的管理與目標,走向更專業的標準,並計畫性地典藏宜蘭藝術家或是與宜蘭美術有關的藝術作品,進而在建構地方美術史的前提下,開展出具有美學觀點與歷史脈絡的典藏視野。
(二)宜蘭美術館的典藏特色
以蘭陽地區為典藏作品的主要範圍,並以宜蘭美術的歷史脈絡為依據。宜蘭美術館的典藏政策優先以宜蘭從過去到當代,甚至未來可能被寫入地方美術史或臺灣藝術史的藝術家為主。除了持續入藏資深和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外,也開始透過購藏藝術品,培植有潛力、具發展性的青年世代藝術家,建構宜蘭美術發展的完整系譜。在此要說明的是,所謂宜蘭藝術家的定義並不侷限於出生於宜蘭,還包括對宜蘭美術有重大貢獻或影響力的傑出藝術家。
(三)宜蘭美術館的典藏研究
一方面,回到典藏作品本身,進行研究,發展知識內容;另一方面,就地方美術發展的歷史與現況,進行全面而專業的研究調查,以作為未來典藏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參考與依據。如何以地方美術館有限的財力,發揮典藏的功能,在政策制定的過程,除了需要審慎長遠的考量,更需要足夠的調查資料與研究成果作為基礎。
(四)地方美術館的典藏展覽
對一個美術館來說,典藏展覽有其必要性,它可讓民眾近距離觀看典藏品,獲得典藏品的相關知識,重要的是可提供民眾探索文化認同。因此,宜蘭美術館至今已辦理過兩次典藏特展,透過主題策劃,賦予典藏品不同的觀看視角,期以達到兼具歷史定位、學術研究及社會推廣的最終目標。
「宜美.典藏」展覽主視覺,宜蘭美術館,2020-2021
二、宜蘭美術館的學術研究
隨著地方文化政策的推動,各縣市不但擁有自己的文物典藏,區域美術研究也逐漸躍居臺灣藝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地方美術史研究不僅被視為建構國家總體藝術史觀的基礎,也是形塑地方文化特色的根基。宜蘭美術館深知無論是在保存、展示還是教育的責任中,研究始終是最重要的基礎,它的學術研究工作目標為:(一)就宜蘭地方美術發展歷史,進行全面的論述與詮釋;(二)宜蘭美術創作成果與現況資料調查整理;(三)為未來持續典藏與展覽提出政策方向之參考;(四)以多元觀點、當代視野,將藝術知識提供給民眾分享。以上四項,最終目的是將在地的藝術知識與成果呈現給社會大眾,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這片土地上的藝術,滿足民眾對藝術求知的慾望。
之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承辦視覺藝術的單位少有搜集美術文獻與檔案的業務,當然也就沒有相關的研究。然而,美術館的典藏、展示與教育功能,都須以研究為基礎,尤其典藏與研究是美術館的靈魂,兩者密不可分。我們可以這麼說,有宜蘭美術館的建置,官方才逐漸有宜蘭美術的研究跟調查。
宜蘭美術館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主軸,一個是地方美術史研究,比如在辦理「豐年.農村.宜蘭人─藍蔭鼎與楊英風雙個展」時,我們知道藍蔭鼎曾入選台、府展7次,卻不曉得有沒有其他宜蘭藝術家入選過,因此在《日治時期台、府展中的宜蘭美術人》3中,不僅有宜蘭的臺灣人,不分縣籍,也包括當時在宜蘭的日本人。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進行戰後初期來臺的宜蘭大陸畫家研究,這些外省籍畫家來到蘭陽平原落地生根,他鄉變故鄉,不管是在藝術創作或是美術教育上都影響深遠,不過大多沉潛低調,有的幾乎被世人遺忘,其中最知名的是2001年第五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王攀元。
另一個主軸則是藝術家傳記,宜蘭藝術家是宜蘭美術館最珍貴的資產,人數眾多,是臺灣藝術史中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因此,宜蘭美術館研究不僅具備宏觀的歷史敘事,還以微觀的視角聚焦藝術家,全面建構藝術家的資料,讓藝術家的「資料庫」成為宜蘭美術的「記憶庫」。這些資料與宜蘭美術館的典藏保存、展覽規劃與教育責任關係密切,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宜蘭美術館逐年陸續推動與出版相關研究,包括《發現與肯定—阮義忠的眼與心》、《吾土大地.無名群像—黃玉成》、《蘭陽情.筆墨緣—周澄.藝術天地懷抱古今》、《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緣繫東北角─憶美術裡的宜蘭人》、《在時光裡的顏色—陳忠藏藝術之路》。4
此外,宜蘭美術館透過展覽建檔,逐步搜集、整理地方美術文獻與檔案,包括美術出版品、藝術家年表、學術專文等資料,進而更深入地了解,並藉由展覽規劃及資源的統合,彙整呈現地方美術發展的基礎性架構。學術研究上,藝術家的手稿、草圖、素描、創作計畫或是往來書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文獻。每一檔展覽,我們都會出版專輯,內容涵蓋學術專文、作品圖錄、藝術家年表及展場實景等文獻材料和圖像材料。
陳進傳著,《戰後初期來臺的宜蘭大陸畫家》研究專書封面,2022
三、宜蘭美術館的展覽策劃
藝術展覽是一種知識的建構,研究是透過文字論述,梳理歷史脈絡與作品意義,展覽則以視覺形式展演研究成果,使其在實體空間中產生意義。它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讓民眾實際接近作品,看見自身的文化特色及了解在地的藝術知識。對於宜蘭美術館來說,地方美術史研究是策劃展覽的前提,一方面,經由展覽形式,建構地方美術史,兼具視覺性和閱讀性;另一方面,透過系列議題操演,賦予展品不同的觀看視角,以達到兼具歷史定位、學術研究及社會推廣的最終目標。
藝術史最早是一種觀看的知識,近年來如何將其研究運用在美術館資源的基礎上,擺脫傳統的展覽敘事模式,成為當前關注的議題之一。宜蘭美術館以藝術史系統性的學科性質策劃展覽,它涵蓋特定主題的展示,呈現藝術史的脈絡,讓宜蘭美術與臺灣美術相互連結。除了將美術史的知識應用於展覽的籌備、策劃,促進知識的提升,鼓勵民眾思考外,也將訊息及觀點傳布給社會大眾,產生密切的互動關係。
其中,策展人是賦予展覽生命與意義的靈魂人物,所以我們每一次在挑選策展人時都非常慎重,考慮的因素包括專業背景、執行能力、過往實績與藝術家熟悉度等。若是個展,則會與展出藝術家深度討論,讓展覽有新的視角和觀點。藉由導入專業策展能量,宜蘭美術館與策展人共同組成團隊,一起調查、研究、規劃策展、設計文宣、行銷宣傳,齊心協力完成整個展覽。這不是單純的委託工作,而是互相討論,彼此尊重、共同合作。一方面,策展人擴充了宜蘭美術的研究面向,另一方面,他們將藝術的知識活力注入美術館中,有助於宜蘭美術館同仁的專業學習,發揮資源串聯的功能。
大致上,宜蘭美術館的展覽,可分為主題研究、個人展覽、國際交流、生活工藝四種類型,依比例來說,個人展覽居多,冀望以點連成線再擴展至面,提升民眾對在地美術的認識及重視,並使在地藝術家,能視藝術作品在家鄉的美術館展覽為最高榮譽。因此,宜蘭美術館持續推動「宜蘭藝術家群像系列展覽」,藉由與專業藝術史學者及學校合作,致力踏查、研究對宜蘭有卓越貢獻的藝術家,逐步描繪宜蘭地方與臺灣美術史的輪廓血肉。這不僅是一種對藝術家創作的再梳理,也是一種對藝術史的再思考。同時,整合跨機構資源,推動館學合作,發揮藝術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彼此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盼能激盪出不同的火花,呈現活潑嶄新能量與創意。多樣且深層的展覽形式與內容,不僅可以看到作品的獨特面貌,也可以看見藝術家身處的時代特色。
此外,為使觀者參觀時,了解作品的文化意義,就要將其回歸到它們原本所處的文化場景中,探索它們與時代、歷史的連結,才能進展到更深層的實質意義。因為任何一件藝術品,不僅是美學上的存在,它同時具有歷史性的價值,而任何形態的藝術創作,都有它集體性的意涵。透過展覽規劃,包括動線、意象、空間配置、輔助展示品的確立,引領觀者接觸藝術史與作品,將研究的場景集中在這個特殊空間中,讓觀者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進入藝術家的創作,使參觀美術館成為閱讀藝術史的媒介形式。
邀請藝術史學者陳貺怡策劃「人生浣腸——邱亞才回顧展」,宜蘭美術館,2019
四、宜蘭美術館的推廣教育
雖然當代美術館在實踐中展現了多重功能,但其基礎仍應建立在作為知識載體的核心價值上。換句話說,美術館不僅是作品展示的場所,更是藝術知識的載體。宜蘭美術館注重美術館教育和藝術欣賞教育,搭配多樣的推廣教育活動,拓展民眾參與層面,進一步落實文化平權。
(一)導覽:在增進大眾的視覺閱讀能力上具有顯著的效果,在展出期間辦理導覽活動,讓民眾有效參與藝術知識的學習,並協助志工導覽培訓,提升志工的導覽品質。
(二)專題講座:充實民眾的藝術知識,舉辦相關專題演講或座談會,互相討論分享與溝通。
(三)美術體驗工作坊:以有趣且互動的方式,引導學員進行自我學習,透過親身參與、親自操作的方法深刻體會美術。
(四)工作室參訪:商請藝術家開放工作室,親自導覽解說,讓民眾有機會進入藝術家的工作空間,實際理解他的工作形式與創作過程。
(五)實地教學:安排各級中小學來館參觀,提供現場的藝術教育課程,親自接觸作品,了解藝術家和相關的藝術史,使展覽成為學校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延伸。
(六)教師增能研習:培養種子教師,建構具地方特色的教案,強化美術館與在地區域的互動與連結,同時導入、善用外部資源。
(七)主題網站:以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推廣教育,畢竟展覽屬於靜態活動,若要對社會大眾具體發揮傳播知識的功能,公眾性的傳播媒介是絕對需要的,包含了數位化檔案(digital archiving)、多媒體呈現(multimedia presentation)及虛擬美術館(virtual museum)等,讓展覽形成的藝術知識,透過數位化及網路化,達到後續的教育目的,內容計有作品圖檔、資訊、專文及語音導覽等。網路是傳達藝術知識的新管道與載體,可更大限度觸及社會大眾,也更加豐富了藝術知識的詮釋與表達,提供民眾非線性的閱讀與學習。
(八)展覽影片:透過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解說分享,以影音方式了解其創作歷程、藝術作品以及策展理念。
(九)出版發表:完整記錄展覽內容外,收錄相關學術研究專文,拍攝作品圖檔,整理藝術家資料及年表,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方式提供民眾欣賞、閱讀,使藝術知識成為公共知識。
(十)校園推廣:走入校園,與學校合作教學,拓展各項教育資源及學習機會。
在社會大眾的期待下,當代美術館逐漸成為一個功能齊全完備的教育機構,是觀摩、學習藝術的重要場所,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多元需求,宜蘭美術館多樣發展創新的教育手法,推出各種教育課程和活動。除了擔任課堂外的學習教室之外,也扮演著終身學習的角色,讓民眾從中學習到豐富的知識,進而建立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充份發揮美術館的教育功能。此外,宜蘭美術館屬於地方場館,為提升在地社群對美術的欣賞,透過周圍文創街區等規劃推廣,帶動整體發展,讓民眾更親近美術館。
結語
隨著藝術史學科的發展,美術館的專業功能不斷提升與調整,藝術作品也因此以更科學、更系統的方式進行保存、管理與展示。隨著時代變遷,美術館的角色與功能逐漸擴展,成為建構藝術史的關鍵一環。換言之,藝術史的理論與方法為美術館提供了有效的知識背景與實踐工具,它是藝術博物館學的基石;相對地,美術館也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豐富的資料,可以補充藝術史空白、缺乏的部分。
宜蘭美術館基於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深刻理解藝術史知識對美術館的重要性,我們認為唯有回視過去,面對現在,才能朝向未來。對過去的珍惜、對記憶的重視及對歷史的反思,促使我們持續爬梳宜蘭美術的發展,深化、充實宜蘭藝術知識,呈現藝術史的多元觀點與面向。宜蘭美術館希望藉由謹慎而漸進的步驟,檢視宜蘭美術的發展歷程,清晰勾勒出宜蘭美術的變化軌跡,卻也不忽略藝術的內在意涵。
地方美術史始終是宜蘭美術館的核心價值,宜蘭美術館以典藏為起點,以研究為基礎,以展覽為核心,以教育為目標,具體而微地顯現美術館的功能,在這之間或許有程序上的優先順序,但重要性皆一致,所佔的比重也相同。也就是說,典藏、研究透過文字、語言與影音加以詮釋,並經由展示、教育,讓每一位觀眾都能獲得地方的藝術知識。宜蘭美術館以多樣途徑與方法,具體實踐美術館是藝術知識的載體,踏實的成果賦予當代美術館專業功能與特色定位的意義。
我們認為,地方美術館的未來方向與發展策略,在於當代藝文能量跟地方美術史相互結合,唯有重視地方性,才能展現特殊性。面對當今社會對美術館的期待,美術館不僅需要適應及有所調整,還要主動且積極地向外出擊,成為行動的組織(active organization),它所產生的動能,遠遠超越簡單的功能描述。因此,宜蘭美術館持續進行自我調整,與社會互動,並根據自身縣市的地理範圍與文化脈絡,成為一座擁有豐富在地藝術風景的美術館。
透過對藝術議題的考察與研究,宜蘭美術館以宜蘭美術史作為回顧與前瞻的立足點,開展出具有美學觀點與歷史脈絡的視野,在當代脈絡中,再次界定美術館的特色與定位,並反思美術館與美術史的共創與共生關係。我們期望在未來能開花結果,時刻回望在地歷史所給予的養份與基礎,相互呼應、承續向前。
「移動.流動.傳動—當代書藝與身體動能展」開幕表演:書法體操,2018
1 廖仁義,《藝術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藝術家,2020,頁9。
2 宜蘭美術館2014年試營運,2015年正式開館。
3 陳進傳,《日治時期台、府展中的宜蘭美術人》,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8。
4 張蒼松,《發現與肯定—阮義忠的眼與心》,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23;陳進傳,《戰後初期來臺的宜蘭大陸畫家》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22;李欽賢,《吾土大地.無名群像—黃玉成》,臺北市:藝術家,2021;熊宜敬,《蘭陽情.筆墨緣—周澄.藝術天地懷抱古今》,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9;蕭瓊瑞,《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19;謝里法,《緣繫東北角─憶美術裡的宜蘭人》,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6;黃春美,《在時光裡的顏色—陳忠藏藝術之路》,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15。
作者
林翰君。宜蘭美術館展覽組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藝術評論組碩士。著有《王者.大器.黃銘哲》、《陳德旺與李德的繪畫思想的關係之研究》。曾策劃關渡美術館「台灣『ㄒㄧㄣ』人」、宜蘭美術館「風華.再現——宜蘭美展三十年」、「詩意的凝視——宜蘭美術館典藏特展」、「生生不息:黃銘哲個展」、「宜美.典藏」等展覽。研究重心座落於臺灣美術史、現當代藝術思潮、美學與藝術評論、宜蘭美術史及藝術博物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