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屏東縣立美術館的籌劃與大博物館計畫下的「屏東故事」——
專訪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博物美術科葉采儒科長、約聘人員陳建瑛
主訪/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 TVAA)
時間/2024年4月2日
地點/屏菸1936文化基地
整理/吳語玟
圖片提供/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自106年開始籌備、於113年9月開幕啟動的屏東縣典藏中心,是屏東菸葉廠走向博物館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屏東縣立美術館的成立緣起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以下簡稱「TVAA」):在近年這一波美術館籌備興建中,屏東縣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屏縣美術館」)在典藏、研究等前期籌備工作,顯得扎實、有底蘊。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下,在屏東市公所管轄的屏東美術館之外,決定籌備成立屏東縣立美術館?
葉采儒(以下簡稱「葉」):原本屏東縣政府的展場、典藏室及圖書館均位於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是個複合型的館所,為使各文化業務有專業且獨立空間進行推展,當時文化處整棟改建為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同時另闢展場及典藏空間。在屏縣美術館成立前,我們與屏東市公所合作,共同管理屏東美術館,以因應這段期間藝術家的展出需求,典藏品則寄存於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屏東資源有限,相較於新蓋場館,我們思考是否有閒置空間或文資場域可以進行改建,屏東菸葉廠(以下簡稱「屏菸」)便是其中一個選項,因應藏品迫切的收藏需求,當時經過了各專家學者的會勘討論,率先決定以屏菸裡的19號倉庫作為典藏庫房使用。菸廠的大範圍修復再利用也得利於文化部當時啟動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我們透過本計畫爭取大規模預算進行硬體修繕。
陳建瑛(以下簡稱「陳」):早在106年左右,文化處已對屏菸做規劃,但礙於經費有限、中央挹注資源不足,無法全面開展,只能先做局部,例如鍋爐室及中山堂等空間。因應縣內藏品來源更多元的壓力,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更為專業的典藏庫房,同時縣內美術展出空間的不足,也成為需要改變的情況。後來,文化處因屏東縣的「大博物館計畫」進到屏菸,面對4.2公頃的倉庫群,忽然多出很多空間要規劃,從藝文空間的「不足」到一時之間「龐大」的菸廠倉庫群。因此,呼應文資特性、建築物生命史的場館規劃就變得非常重要。選擇19號倉庫作為典藏庫房,原因在於它過往是菸葉生產流程中燻蒸除蟲的場所,文資價值與特性相當呼應典藏庫房的用途,鄰近19號倉庫的14號倉庫則規劃為屏縣美術館的場館。
屏東縣典藏中心為一至四樓的獨立庫房,一樓採開放式典藏庫房,並以「典」(經典)、「藏」(蒐藏)、「修」(修護)定義三個透明展示屋的功能
TVAA:國內從三大館的現代美術館功能,逐漸發展到以展示為主的當代藝術館,國內藝術館舍的規劃,曾一度被建議發展為輕典藏、甚至無典藏的方向。若興辦機關轄下的區域內,已有許多具完備典藏功能的館舍,則可不必再重複典藏的功能。然而,若一個縣市僅有一座藝術館舍,肩負地方藝術作品的典藏任務則責無旁貸。屏縣美術館先整飭庫房空間、成立典藏中心,進行專業的美術史研究、典藏詮釋,導正了國內過去二十年來,重策展、輕典藏,或是重當代、輕傳統的傾向,也歸功於高業榮老師等前輩在1970年代搶救屏東山區原民文物,使屏東縣政府擁有一批相當難得的收藏。屏縣美術館未來的空間,除了照顧既有的屏東獎及地方美展外,還有哪些利用方式的規劃?
葉:文化處本身已有豐富的典藏品,希望典藏品不只被收藏,而是可以透過一處專業空間進行研究、詮釋、展示跟推廣。屏縣美術館規劃為兩層樓,一樓規劃為特展空間,二樓規劃典藏專展,另設一個小空間供策展徵件使用。針對典藏專展,我們近年積極補足現有藏品的詮釋及研究資料,陸續執行藝術家研究專書出版及藝術家檔案建置,希望以此作為基底,聘請策展團隊或策展人進行典藏展的策畫與討論。至於屏縣美術館的籌備,預計2025年6月左右完成硬體,接著讓裝修及策展進場。
為深化典藏論述以利於未來的典藏研究,開始著手進行典藏圖錄出版的工作,首冊已於113年2月出版
大博物館計畫
TVAA:在一般美術館的籌備期間,上述工作為分頭處理、再整合到館方,這樣能兼顧不同專長,又能互相整合成果,當然還要搭配政策的上位思考,與之相關的屏東縣政府「大博物館計畫」的具體內容為何呢?
葉:屏東縣沒有縣立級的博物館,但從屏北到屏南小館林立,也包含即將啟用的幾處新建文化館舍,如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屏東縣王船文化館【編按:上述場館已接續於2024年6月及12月揭幕啟用】。「大博物館計畫」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為各館舍的核心據點,搭建整合各館藝文資源的合作平台。屏菸自2022年開館至今已滿3年,已辦理518博物館日,並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進行展覽合作等館際交流,也鏈結縣府原民處的橫向資源,透過該處的專業,舉辦部落藝術家、部落文化相關展覽及研習課程。此外,典藏中心的收藏除了美術作品之外,也包含原民及客家族群物件,透過這些藏品呈現屏東藝術的多元發展、訴說屏東的故事。
陳:「大博物館計畫」之前,屏東可說是地方文化館的時代,小館林立,各有各的故事。真正的博物館只有中央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原發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及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客發中心),縣內各處室(文化處、原民處、客務處)轄下的館所,悉數是地方文化館。現任文化處吳明榮處長上任後提出「大博物館計畫」,希望將菸廠園區化為城市博物館的藍圖,將屏東的特色投射在這裡。大博物館的核心概念為「連結」,如同文化櫥窗或輻輳點,概念在這裡呈現,民眾再經由這個核心點連結到部落與地方,將故事線連結到真正展現在地特色的小館。
南方連帶的可能性
TVAA:屏縣美術館籌備期間,文化處是否也與其他南部美術館舍(含南迴地區)合作與交流,如高雄市立美術館、臺東美術館等?
葉:文化處與高美館有許多交流,很感謝高美館總是不吝分享,實際上的合作可以邀請鄭勝華老師策畫的「南方女神的逆襲」展(2022-2023)為例。
陳:這個展覽的概念源自我們希望走出去連結他人,想像在南方的地理上畫一個微笑線,以屏東為起點,將高雄、臺東連結起來。以屏東美術館為展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典藏品為主,連結高美館和東美館的典藏品。策展人鄭勝華老師在了解此展「以藏品連結三館」的企圖心後,提出了「南方女神的逆襲」的概念,讓觀者在三館的典藏品間探勘新的連結,如同藏品的逆襲。除了三館的典藏品外,我們也向眾多藝術家商界展品,最後一共集結了56位藝術家的作品。
TVAA:在各館舍資源少的情況下,或許可以考量資源共享的模式。例如,日本的美術館在舉辦中、大型展覽時,通常都是三館聯合策劃,每個館舍各自分攤三分之一的經費,並進行三館之間的巡迴展,也在過程中彼此分享各自的特色與研究成果。或許「南方女神的逆襲」的合作經驗可視為未來三館研究員、策展人跨館合作的起手式。
檔案式典藏
陳:文化處的典藏業務由來已久,以100-106年來說,這段期間的典藏的經費相當拮据,每年只能編列15至30萬的預算,且不全然是年度常態性編列。當時典藏政策尚未建立,以與屏東有淵源的藝術家為主要購藏對象,並以屏東資深藝術家為主。這段期間,我們大致購藏了沈國仁、尤明春、陳朝平、劉耿一、蔡水林、莊世和、撒古流.巴瓦瓦隆、伊誕.巴瓦瓦隆等藝術家的作品,但礙於經費,每位藝術家入藏作品多為一至三件。以後來文化處內部提倡的「檔案式典藏」來看,典藏量確實有所不足。
葉:後來因為文化部推行「地方美術館典藏空間升級或購藏計畫」,文化處得以爭取到多一點購藏經費。第一期計畫我們諮詢黃冬富老師,共同討論出預計收藏的藝術家及作品清單,陳進、楊造化、卓有瑞、謝德慶等藝術家的作品便是在此階段完成購藏。第二期計畫則以「檔案式典藏」的方式進行購藏,收入特定藝術家各階段代表性的作品。當時劉安明老師還在世,我們有幸直接與他本人洽談、討論,收進了一批作品,後來也收入了林慶雲、陳國展等屏東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希望由屏東縣保留他們各階段的經典之作。
TVAA:屏縣美術館現有典藏品已有相當基礎,如果能成功過渡到研究端,將典藏成果進一步深化「詮釋」,搭配展場空間做有效的「轉譯」,便能提升為一個成功的典藏常設展了,非常期待!
博物館的心臟是典藏,近年來在文化部相關經費的挹注之下,屏東的典藏較具水準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