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機構文本 第六期編序
「機構文本」自2023年發起以來,已來到第二年度的最後一期,期間陸續邀請相關研究者、實踐者、青年評論人貢獻對臺灣第二波美術館浪潮的觀察與反思,結合訪談、公共活動的辦理,建構評論與實務並重的倡議平台。全方位關注臺灣現當代美術館的實踐,1兼具國際案例研究視野。2
本期專文關注「亞洲傳統」作為現當代藝術機構的發展策略。在臺灣現當代美術館的發展策略中,較常以與歐美現當代藝術語彙的對話,作為發展方向。亞洲元素,如水墨、民間藝術,有時位處次要、邊緣或是被認定為傳統。若將眼光望向香港,2021年正式開館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即以水墨作為該館發展主軸之一,並以「水墨美學」3的概念,串連香港、亞洲與世界現當代藝術、建築及設計、視覺文化間的對話;回望臺灣,2019年正式開館的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2020年起透過系列宮廟、信仰、民間美學相關展覽,4逐步形塑其館舍特色,期間亦有學者暨策展人龔卓軍透過展覽與論述不斷形塑的「交陪美學」;5於2021年亦有桃園市立美術館下的橫山書法藝術館的創立,該館試圖探索書法於當代論述及策展中的各種可能性,並呈現跨國對話的野心。6這些館舍的案例,都顯示以「亞洲元素」形塑有別於以歐美語彙為主流的現當代美術館實踐。
本期專文,常鴻雁〈尚未完全打開的寶箱——對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的一種觀看〉,以202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經六年整修重新開館的時刻為坐標,爬梳史博館於不同階段被賦予的文化及外交任務,呈現「中華文化」在其中的流轉,7並以重新開館後的系列開館展8為分析對象。她指出這些展覽較著重推廣層面,而她更期待史博館能反思「其特定立場對於戰後藝術文化方向的決定性影響」,以此展開史博館在未來的影響力。
蕭楷競〈文化特調——淺談臺南市美術館前輩藝術家展覽的當代策展實踐〉,以其於南美館參與策劃的蔡草如、春源畫室、陳其寬等展覽為例,以「調酒」為老酒賦予新風味為比喻,探討南美館如何透過各式靈活手法,如數位地圖建置、動畫影片、展場中的聲音藝術委託創作、辯士演出等,搭建前輩藝術家創作與當代觀眾的連結。編者認為南美館在一系列宮廟與信仰主題的當代藝術策展之餘,同時以藝術史角度深耕具亞洲元素的藝術家,甚至打破分類系統將畫師納入其論述體系,以當代與藝術史視野的相輔相成,形塑該館特色。9
上述兩館案例以外,林翰君〈美術館與美術史的交會——從專業功能談宜蘭美術館的特色與定位〉,探討宜蘭美術館如何在地方美術館尺度,透過對地方美術史、典藏、學術研究的重視,搭配展覽、出版、教育推廣,發展出扎實的「宜蘭美術」視野。編者認為這樣清晰的輪廓,對於多數情況下未有專責機構的地方美術館而言,尤屬難得,特別是肩負論述地方美術史的重任,而非僅將自身作為展示的場域,且能清晰看出每一檔展覽之間的關係與對地方美術論述的累進。
〈變動的區域與臺中美術再打開——專訪臺中市立美術館賴依欣館長〉則呈現預計於2025年底開館的臺中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中美館」)背後的思維,該館具備與圖書館共構的特殊結構,儘管兩館並不隸屬同一行政體系,中美館仍透過收藏具文本性質的作品、藝術檔案、文化平權等概念,與圖書館對話。面對臺中這一個歷史上南北熙來人往、變動不居的區域,中美館將超越跳脫「地方性」的框架,以臺中人嚮往未來的特質與當代對話,並且以「城市」作為切入的角度之一,探討諸如大臺中地區公立藝文館舍的發展史、身兼藝術家、室內設計師、建築師身份的王水河的研究等。
最後,吳尚育〈新機構主義索引〉試圖爬梳「新機構主義」一詞的發展脈絡,該詞正呼應經營「機構文本」平台,所欲帶入的批判性機構實踐視野。此概念2003年首度於藝術領域使用,相關特質包含自省式地反思機構及其實踐、從展覽的物件導向,轉向對話性與過程性的計畫、對藝術史書寫的反思、觀眾能動性的強調等,伸張藝術機構於民主社會中的角色。希望透過該詞彙的爬梳,提供檢視臺灣現當代藝術機構實踐的座標。
下一年度的「機構文本」預計將關注藝術機構對「臺灣美術史」的書寫、各種生成不同「敘事」的機構實踐,包含呼應「新機構主義」關注的非物件導向的形式,如機構參與「製作」的過程或對公共活動及教育規劃的批判思維,將持續以建構現當代美術館評論與新類型機構實踐的倡議平台為目標。
1 至今已探討或訪談的館舍包含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基隆美術館、花蓮美術館、臺東美術館、屏東縣立美術館、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推動的展演等,本期將加入國
2 歷史博物館、臺南市美術館、宜蘭美術館、臺中美術館等案例。
國際案例包含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亞洲藝術文獻庫、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西班牙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美術館、五月二日藝術中心美術館、瓦倫西亞現代藝術學院、墨西哥新雷昂文化之家等。
3 馬唯中,〈水墨美學的全球化想像:M+水墨藏品展〉,《二十一世紀》第164期,2017年12月,頁103-104、109-114。
4 相關展覽諸如「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2020)、「信仰迴路」(2021)、「亞洲的地獄與幽魂」(2022)等。
5 相關實踐包含其策劃的「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近未來的交陪」(2017)、出版的《交陪美學論:當代藝術面向近未來神祇》(2022),與之相關的出版品也包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交陪藝術誌》(第一到第五期,2015-2022)等。龔卓軍的論述探討臺灣民俗與宗教文化於臺灣藝術上的美學迴響,擴及至當代藝術表現、大地藝術節,以及與日本、香港、東南亞間的跨國對話,他並於2025年上任第五任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6 自開館以來,亞洲跨國書藝的比較視野逐步形塑出該館鮮明特色,相關展覽包含「飛墨橫山—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國際書藝展」(2021-2022)、「藏珎:東亞書學的視域」(2022)、「2023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2023)、「韓國現當代書藝展」(2024)、「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2024-2025)等。
7 如早期渡海水墨書畫家的豐富典藏、成立之初河南省立博物館部分文物的接收、1957至1973年承辦臺灣參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業務,催化具中華元素的現代藝術表現、1969年至1986年推動的「中華文物箱」國際外交計畫等。
8 該文分析之系列開館展覽包含:「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2024)、「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2024)、「在這裡,與大家相遇—國立歷史博物館常設展」(2024-)。
9 從蔡草如、春源畫室到陳其寬等展覽,創造了畫師系統與現代水墨間的對話,而陳其寬的創作又橫跨水墨與建築。其他呼應亞洲元素的藝術史展覽,包含郭柏川、洪通、廖修平、曾培堯等藝術家的回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