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典藏
Critical Works
Critical Works
莊世和,《風景》,1958
莊世和,《風景》,1957
油彩、木板,45.5×53cm,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文/蔣伯欣
本文轉載自:蔣伯欣,〈風景〉作品賞析,《典藏目錄 2018》,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9,頁12-13。
《風景》(1958,原名《孔子廟》,高雄市立美術館藏)一作,是莊世和在1958年中山堂舉辦個展的作品之一。這是一件畫在木板上,尺幅不大的油畫作品,其抽象風格獨特,帶有他的老師、日本前衛藝術家村井正誠(1905-1989)的畫風遺緒。
《風景》在構成性的色彩配置下,呈顯有如在高空俯視地面的視覺感,特別是景物縮小之後的幾何趣味。此時,與莊世和共同投入新藝術運動的何鐵華,曾在報紙上的展評盛讚此作:「三十五號《孔子廟》一幅獨以構成派畫法表現之,色彩配置新鮮,極盡明朗之能事」,但他又認為「惜畫面結構散漫,尚有不少可省略之處,然後才能聯繫周密。」,他試圖將此作以構成主義的風格,置入幾何抽象脈絡來理解,卻無法解釋其構圖和色彩之間的矛盾。儘管如此,仍無損於此作在莊世和創作脈絡中的特殊性。
村井正誠是莊世和在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的老師之一,開授繪畫實技課程。他曾參與創辦「新時代洋畫展」、「自由美術協會」,是1930年代後期日本最早的抽象藝術團體。自1937年自由美術協會第一回展出的《Urban》、1938年第二回發表的《百靈廟》等系列,最初是從内蒙古的航空照片上得到了靈感。依照村井正誠的看法,不能只從概念上發想抽象形式,而是要從實體的物質上,發展出抽象化的道路,因此他也參考建築設計圖,探索抽象的視覺構圖。
從這種由具象轉換到抽象的作法,便不難理解何以此作由「孔子廟」的原名,發展成純粹抽象的畫面。在東京經歷戰爭期與空襲的莊世和,也收藏著相當數量的戰時報章刊物,想必也熟悉此種空照圖的畫面。《風景》並不像蒙德里安以特定色彩構成的水平與垂直線構成,也不同於構成主義或包浩斯的幾何型態,其構圖的源起,仍是戰爭期下的機械視覺產物。不同的是,莊世和將他對孔子廟的空間感受,轉化為色彩造型的佈局。因此,與其說《風景》的視覺感是戰雲密佈下穿透的視線,不如說是畫家在古建築廳堂之間,將穿梭進退時的色彩經驗,轉化形塑的動態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