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Glossary
Glossary
南方 South
編譯:吳尚育
南方作為一種文化走向,並不限定於地理上的南方,南方更像各種連結下的來回路徑,而非不同地域板塊的聚集。南方在某程度上,與後殖民議程相關,南方具備生產另類社會關係及交換系統的能力。在社會經濟領域中,南方代表不均衡的發展;在地緣政治領域中,則代表被北方(北美、西歐、東亞)排除的地域。
在文化理論中,南方則體現在對地方文化自主性(regional autonomy)的追求,澳洲藝術史學家Bernard Smith則提出對蹠點(Antipodes)概念,指出對蹠點並非負面的另一極,而是一種思考他者的關係模式,如歐洲作為澳洲的對蹠點。然而,對他這一代的南方藝評人而言,卻容易過分強調自身文化的差異性,以致於無法更加看見文化間的混合(hybrid)狀態。相隔一世代的紐西蘭策展人Ian Wedde則點出,藝術家從殖民象徵的諷刺挪用及對殖民檔案中介敘事的關注中,創造新主體的可能。
南方也能作為再現他者的框架,如MoMA的「20世紀的『原始主義』」(1984)、巴黎的「大地魔術師」(1989),然而這些展覽僅將南方介紹進北方,多以原住民藝術作為一種異國情調的形式,作為對西方傳統的補充,而非貢獻。相形之下,南方策展人的實踐,已試圖扭轉這樣的視野,如1973年開辦的雪梨雙年展、Rasheed Araeen於1989年在倫敦策劃的「另一個故事」,或Gerardo Mosquera將其策劃的第三屆哈瓦那雙年展,作為南南交流平臺。出版方面的實踐則包含1987年Rasheed Araeen於英國創辦的《第三文本》(Third Text)、1990年Nelly Richard於智利創辦的《文化批評》(Revista de Crítica Cultural)、2015年創辦的《此刻東南:亞洲當代和現代藝術的方向》(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a)等。
國際大展中,非裔策展人奧奎.恩威佐策劃的第十一屆卡塞爾文件展(2002),則能視為南方實踐的相關指標。他在此屆文件展中,將南方的去殖民及北方的去工業困境聯繫在一起;2013年,則有拉美學者提出「去殖民美學」(Decolonial AestheSis),強調從歐洲中心主義哲學、國族議程、全球化論述中「去連結」(delink);策展人Natasha Ginwala則指出,南方的多重宇宙(cosmos)以離散的網絡展開,這個網絡在不同人們與不同地方傳統的混合下形成,不再有一個統一的全球性,而是不同碎片相連的世界網絡。
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已全面影響南方的相關實踐。隨著當今意識型態與地域疆界的愈形消解及模糊,南方與北方早已相互穿透,進入鱗次櫛比的狀態(imbrication),因此兩者間已不再相互對立。然而,南方仍潛藏著倫理、美學、另一種世界性──自下而上的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可能。
參考資料
Nikos Papastergiadis,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as Cosmos,” The Nordic Journal of Aesthetics, No. 52, 2016, p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