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Programs
Programs
「亞洲傳統作為藝術機構的當代策略」
日期|2025年3月30日(日)15:00-17:00
地點|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臺南市東區建東街43巷14弄4號1樓)
主持|蔣伯欣(藝術史學者)
講者|
常鴻雁(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超域文化科學專攻)
蕭楷競(臺南市美術館展覽組專員)
吳尚育(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
贊助單位|國藝會 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
本次講座由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超域文化科學專攻常鴻雁分享重新開館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其拆除圍牆象徵更開放的姿態,開館展以「藝術大家」(master)作為呈現的策略。講者思考著,史博館如何從傳統的框架走向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歷史視野的可能性。
臺南市美術館展覽組專員蕭楷競 分享策展實踐透過「文化特調」的比喻,調出前輩藝術的新風味。從藝術家的生命經驗與家屬視角出發,融合田調、影像、聲音、動畫、互動地圖與城市導覽等多元媒介,不僅讓展覽跳脫靜態呈現,更讓觀眾產生延展性的文化體驗。這些策展方法既保留歷史韻味,也創造出與當代觀眾溝通的新語彙,是將「老酒」調出新風味的關鍵。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吳尚育分享「新機構主義」探討不同的現當代美術館實踐策略,強調美術館於公民社會中的角色。他指出新機構主義呈現著反身性檢視自身歷史、脈絡與方法的態度,並以荷蘭Van Abbemuseum、法國Palais de Tokyo、Cluster 與L’Internationale 館舍聯盟為探討案例。
觀眾於問答中提出,原先存在於廟宇的壁畫、門神,從原先的場域轉移到美術館做展示,是否會發生意義上的變化?
主持人回應,過往臺南市已將該類物件於文化中心展出,以「藝術」的眼光看待。受「檔案轉向」概念的影響,當今的策展人也將畫稿與物件並陳展示,並重視展示設計的巧思、修復與科學檢測。臺灣藝術機構的進步是現在進行式,很高興聽到今日三位年輕策展人及研究者的發表,也期待各機構更加重視年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