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Programs
Programs
「漫遊臺南的今昔風景—臺南美術資料庫的初步建置分享會」
時間|2024年11月17日(日),14:00-15:00
主持|吳尚育(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負責人)
發表|周歆(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與談|陳美靜(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贊助單位|國藝會 專業服務平台計畫—藝文環境與發展
周歆以圖像學、人文地理學等方法,試論作品景點之臺南歷史及地方性之連結,從藝術表現手法一窺臺南風景畫的寫生視線,並以丸山晚霞對臺灣風景畫的兩種分類——史景與情景,作為分析方法,前者以名勝古蹟入畫,使人懷想古代歷史,後者表現如劇場般的感性情感。
古城舊址之今昔交感:孔廟、城門、廟宇
石川欽一郎曾提及臺南的城門具有國寶級價值,堪比羅馬的城門。林玉山在1927年城門修復之前畫了《大南門》,與石川欽一郎曾說的滄桑與思古幽懷有其共性。以廟宇或廟慶活動為主題的作品多以濃厚的民俗性、故事性與獨特的構圖手法作為表現。孔廟被分類為獨立題材,因為它不僅是宗教場域,也是自明清以來的教育場域,在日治時期更被視為臺南文化的象徵,因此成為臺府展入選的臺南風景表現中,最常出現的題材。
現代生活的感性經驗:圓環、街道、運河
這三個題材都是日本實行近代化的成果,結合西方寫生的觀念和透視法,這些地方成為臺展的新興題材。日治時期1922-1926年建了安平運河,為當時的新景點,然而入選作品中的運河卻多半有著極為相似的構圖。以街道為題材的作品,大部分以「外光派」呈現,展現樸實靜謐的街景氛圍,但與同時代的小說家龍瑛宗對街道污穢髒亂的描述有著相反的狀態;另外有幾件入選的作品,是以有總督兒玉源太郎雕像的圓環(今湯德章紀念公園)為主題。因此周歆提出,畫家表現風景時,是否會為了官辦美展的某種意識型態的正當性去遮掩一些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