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穿越與驅動地方的全民美術館——專訪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主任陳春美、顧問賴香伶
主訪/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 TVAA)
時間/2024年3月5日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籌備處
整理/吳語玟
圖片提供/新北市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建築外觀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以下簡稱「TVAA」):這個計畫緣起於近年臺灣新一波的美術館浪潮,我們希望採集相關工作者的成果與心得,作為未來回顧這段歷程的參考。在相關館舍中,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的籌備期相當早,位居首都圈周邊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想和兩位老師請教新美館的籌備過程。
賴香伶(以下簡稱「賴」):臺灣第二波美術館浪潮大概分為兩種不同的機構組織型態,例如桃園市立美術館、臺中市立美術館都是公務行政組織,新美館則是行政法人。新美館目前尚未取得行政法人身份,籌備期間必須承擔新北市政府的文化政策,無法只專注於美術館的規劃。這個「雙軌制」的運作方式從陳春美主任來之前就已經開始。
陳春美(以下簡稱「陳」):新美館目前是任務編組,尚未有正式組織,要同時處理不同業務面向,包括軟硬體、組織籌備,也因籌備期較長,包含園區階段性開放與過渡性使用等規劃。新北市政府投入相當多資源,對市府來說,新美館是一項重要的市政建設,扮演帶動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發展的重要角色。因此,籌備處辦理展演活動,如藝術街坊的展覽、教育推廣活動,甚至是在園區發生的各式藝術活動,都是希望民眾多來這個園區,即美術館的觀眾養成。因新美館在三鶯(三峽、鶯歌)區域發展的特殊性,市府從更高的定位看待新美館,不只關心美術館的硬體,也同時考量周邊的交通及人行道整理,在美術館核心業務的籌備外,更成立專案會議,做跨局處的整合。
藝術街坊展覽「2023移地行動—游人如織」
于一蘭作品《表情符號織墊》(Tikar Emoji)上的觀眾互動
TVAA:新美館在地方文化的治理上,必然涉及大量跨局處的整合,本次訪談將分為四個部分:新美館的定位、地方性、典藏研究、教育推廣。首先,想請兩位老師談談,近年ICOM對博物館定義進行重新詮釋,包含對民主、眾聲喧譁(polyphonic)、多元、近用、永續等概念的辯論,新美館將如何回應這些討論?新美館的定位與使命又與1980、90年代臺灣第一波美術館浪潮下的館舍有什麼不同?
賴:臺灣現當代美術館的興建始於1980年代,當時文建會成立後陸續於各縣市建立地方文化中心,並以美術館作為現代化的指標,先後於北中南興建三大館,這是所謂的第一波美術館浪潮。當時的美術館館長多由公務行政體系出身,歷年逐漸建立專業治理模式。三大館中,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的本質是城市美術館。北美館位於首都及作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開館即被賦予超越地方城市格局,接軌國際的使命;高美館則須回應在地藝術團體的期待,呈現南臺灣城市文化的發展面貌。上述兩座作為前行者的城市美術館,在歷任館長的經營和努力下,已開創出獨特的發展方向,逐漸超越地方館舍格局。
近年來ICOM重新定義博物館在新時代的角色,其中一項重要的倡議是博物館的社會實踐和公共價值,體現在自由參與、多元平權、公共近用等方面。以臺灣的美術館而言,反映時代、連結社會已是各館規劃活動時的重要關注,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新進的城市美術館紛紛以「全民美術館」定位。我覺得美術館的活動不應只呈現社會現況,也須作為反映、驅動、啟發或翻轉的媒介,促發文化質變和影響。此種作為社會能動者(social agent)的功能發展,十分令人期待。
TVAA:這裡點出了地方文化治理與專業治理之間的關係,在第二波美術館浪潮中,許多活動在一個更大的市政計畫之下彼此碰撞,美術館更在其中尋找各種扮演觸發媒介的可能。
賴:在國外,我們常常看到美術館聯盟(museum alliance)的操作,我和陳春美主任也討論過,新美館是否可邀其他城市的美術館共同推動美術館聯盟。新美館多年來已和新北市內多所與產業相關的博物館及文化古蹟,如十三行博物館、黃金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板橋林家花園等,發展出形式不一的結盟合作。與臺灣新進的城市美術館是否也可發展出類似的夥伴關係、協作方法,甚至館際交流?城市美術館普遍面臨的預算和編制不足等營運挑戰,或許可透過結盟合作整合資源,創造美術館營運的新模式。
TVAA:確實生活圈上較接近的縣市,如花蓮、臺東,新北、桃園,都可嘗試合作,如日本在引進國際巡迴展時,通常都是由三個以上的館舍共同合辦,以此共享資源。當今全球化後的「國際」與「地方」,已與臺灣第一波美術館浪潮時,不可同日而語。作為新世代的美術館,新美館在籌備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借鏡的國際美術館案例?
賴:有許多國際上值得參考的美術館、博物館策略規劃和活動策辦案例,例如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長期籌備、觀眾養成、社區互動及專業培力。M+在開館之前,以移動(mobile)為關鍵策略,進行展覽、教育推廣及公共行銷,有時走入民間,有時和機構結合,也常在未來的館址基地舉行活動,策略性地維持動能,觸及多樣化的民眾,針對分眾需求於多元的活動中導入不同訊息,成功行銷博物館理念也建立民眾認同與期待。
另外,亞洲幾個美術館之間,也進行跨館研究協作,例如「大新月:六十年代的藝術與激盪──日本、南韓、臺灣」,或是「太陽雨SUN SHOWER: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等。日本森美術館的片岡真實館長,同時也是國立日本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曾提及以跨機構合作的方式,連動日本以及其他亞洲場館進行亞洲藝術史的研究與策展,例如以比較藝術史視角討論1960、1980年代的跨區域、跨地方藝術史研究,這也是新美館未來可積極參與的。
「太陽雨SUN SHOWER: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展出現場
高雄市立美術館,2019
圖片來源: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TVAA:如何將這樣的意識導入文化治理,以美術館的專業治理,產生內部質變?
陳:地方政府期待美術館做些不同嘗試,但在文化治理和美術館的專業治理上,思考的層次不一樣:市府要面對議會、市民及地方意見,考量的面向更多,不僅是美術館專業的問題而已。與北美館、國美館這些全國性的美術館不同,中央期待各縣市的美術館做地方發展,但這對新美館很困難,因為新北市的藝術家和全國性的藝術家重複性很高,因此不會只做地方性的美術館,而是要與國際接軌。這反映著大家對地方的不同期待。
鶯歌地區一直期望透過博物館帶動地方發展,在既有的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館」)外,希望透過新美館的落成,帶來不同的發展機會。第二波美術館浪潮之下,也必須考量在地民眾,讓美術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市府也期待這個區域計畫的陶博館和新美館既能有所區隔又能串聯合作,如同東京六本木館舍間的串連合作。
我們在鶯歌,啟動了劉維公老師帶領的地方創生陪伴計畫,從風土測繪開始,連結在地店家。在這樣的過程裡,除了在地店家,也有藝術家團隊進駐,不只有陶瓷,甚至玻璃也進來了,開拓了多元性;也做了擴展到三峽的社區共創計畫,盤點三鶯社區大學、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的關係,建立未來與這些組織合作的可能網絡;更加上走踏整個新北市的「穿越新北」公眾計畫。我們希望將這些計畫收攏,變成未來可繼續發展下去的計畫。
林壽宇,《遠山無限碧層層:無始無終系列》,1984
複合媒材,依空間尺寸而定,新北市美術館典藏
張照堂,《幽黯微光》,1977-1984
銀鹽相紙,50.8 × 61 cm × 26件,新北市美術館典藏
(本圖為〈幽黯微光〉系列作品之一,1977年拍攝於三峽海山一坑)
TVAA:新美館籌備至今,已出版《流變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1992-1997》、辦理「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國際論壇、發行電子期刊《新美誌》,這些研究成果如何支援典藏與策展工作?
賴:研究是一切的基礎。新美館籌備處自成立以來一直相當重視研究,研究成果持續發酵擴展至典藏、出版、研究、展覽。例如2021年完成的九零年代新北前衛藝術展覽史研究,已於2022年辦理學術論壇,將於2025年開館時以展覽形式呈現,展出實體作品及檔案文獻,也包含進行訪談及辦理公共計畫。這項展覽史研究是新美館典藏品購置的重要學術依據。以研究為購藏基礎,是新美館非常重要的做法。
此外,我們希望將研究延伸到更大的社會脈絡或文化語境下討論,新北市的城市景觀、人口組成、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也應成為展覽策畫的材料或靈感來源,進一步由新北出發,面向全世界尋求共振或對話,這樣的思考也希望能在開館展實現。
新美館的館藏正逐漸累積,這些典藏品歷經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到現在籌備處的階段,跨越不同創作世代,除了學院內外專業藝術家的創作之外,也有來自民間,描繪庶民生活經驗,反映常民文化的創作。籌備處目前正在規劃民間藝術和常民文化的研究,希望以視覺文化的視域,結合考現學、社會觀察、文化研究,做比較全觀式的討論。我們期待堅實的研究基礎能帶動後續的典藏業務和展覽規劃,透過教育傳播,提供民眾了解和參與的途徑。
新店男孩,《星際迷航》,2016
三頻道錄像(黑白有聲),15分鐘,1/6,新北市美術館典藏
TVAA:當今各美術館的教育推廣活動越趨多元,新美館如何發掘社區和民眾的需求?如何藉由活動規劃產生跟民眾的連結?
陳:當時我們文化局局長的背景是教育,特別重視教育,所以我們展開全面性的館校計畫「STEAM教案開發暨推廣計畫」,由藝術家跟老師共備課程,針對幼兒園、國小、國中到高中開發不同教案。教案經實作與修正後,將成為正式教案,運用到隔年度的新北市校園課堂上,在課堂實作中再次被實踐, 三年累積下來,參與的學校高達62所。
新美館館校計畫—「三角關係」工作坊
賴:美術館要推教案其實有點困難,因為教案要進到教育系統並不容易,所以今年的計劃就回歸到美術館跟學校的關係。「新美館館校計畫—『三角關係』」就是過去三年與新北市中小學,從「藝術進入校園」到「STEAM教案開發暨推廣計畫」館校合作的展覽呈現。
另一個部分則是社區計畫,例如林書豪策劃的「Art Camping:出發!我們和藝術在大地探險!」,他先後在鶯歌和三峽進行各一年的社區計畫,動員三峽社大、北大海山學中心,與社區居民和志工共創培力,最後收攏成一個展覽。無論是館校合作或社區計畫,都需要多年發展,美術館的教育推廣必須在開館前就啟動,一方面接近社區,一方面也培養觀眾。
陳:舉例來說,我們的社區計畫中,有藝術家與社大老師帶領社區民眾,在孫龍步道採集植物,並由社區民眾共同製做成一件作品。有位在地里長在找社區改造的靈感,看到這個計畫覺得很好,就希望將它運用在社區。有時候社區或民眾講不出他們的需求,可能是因為他們沒辦法想像。不同的計劃進去,會激發不同的想像,民眾就會有不同的收穫。
TVAA:我覺得這當中最關鍵和最難能可貴的是,透過社區和學校,將美術館和民眾連結起來,這是當前其他地方美術館較少見的。
賴:新美館希望以多樣化的實踐,探索、開發「全民美術館」的可能性,不只是流於口號。
TVAA:今天兩位老師談得非常精彩!我們非常有收獲,謝謝您們的受訪!
Art Camping:出發! 我們和藝術在大地探險!」展出現場
新北市美術館,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