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不只是靜態收藏:文獻庫作為當代藝術教育及創意探索的平台
(根據鍾玉文女士於2024年9月6日機構文本公共活動「不只是靜態收藏:文獻庫作為當代藝術教育及創意探索的平台」講座內容改寫)
審訂/鍾玉文
文字整理/吳語玟
圖片來源/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
於文獻庫舉辦教師互動活動
亞洲藝術文獻庫的創立與重點議題
鍾玉文出生與成長於香港,主修藝術史,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以下簡稱「AAA」)任職兩、三年後,反思自己求學時,從未學習當代藝術,尤其是與自身最相關的亞洲當代藝術,因此開始思考AAA是否可做些不同的計劃。AAA成立於2001年,2003年3月15日向公眾開放實體空間,從一個兩層樓的小公寓、一個書架開始發展。AAA目前有兩個主要平台,第一是網站,第二是位於香港的主要基地,在臺灣、上海、印度和美國也都有辦公室。AAA的館藏分別有實體的圖書館館藏(Library Collection)及數位的研究館藏(Research Collection)。圖書館館藏為第二手資料,包含藝術家畫冊、展覽圖錄、雜誌、期刊、藝術機構出版物等,2019年起也開始設立小誌館藏(Zine Collection),保存非主流的獨立出版;2010年起的設立的研究館藏,則為第一手資料。
AAA成立頭十年蒐集館藏的方法,是透過不同地區的研究員作為研究大使,至不同地方記錄、蒐集文獻資料。2010年起AAA開始將蒐集的珍貴第一手資料數位化後,任務也轉向透過不同研究計畫,提出亞洲當代藝術的重點議題,並以網站上的研究館藏作為呈現。至今的重點議題包含: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這對亞洲地區特別重要,因為這是躲避許多地區審查制度的藝術形式,也是稍縱即逝的藝術形式;獨立藝術空間(Independent Art Spaces),這些空間的經營時間多半相當短暫,但卻可以在當代藝術的主流發展外,開拓另類空間;藝術歷史中的女性(Gender, Women in Art History)、展覽史(Exhibition Histories)、藝術寫作(Art Writing)及教學法(Pedagogy)等。
AAA目前已有57個研究館藏,皆可透過網路瀏覽,包含許多藝術家和獨立空間的檔案,內容包含訪談資料、素描本、素描、幻燈片、照片等。過往,AAA等待策展人、研究員來使用館內資料,近兩年在反思AAA對館藏進行主動詮釋的可能性,透過展覽,展出藝術家、藝術品的相關檔案。AAA關心的不僅是藝術品本身,而是藝術品的故事,積極締造討論平台。
文獻庫收藏的檔案與學生透過檔案發想的創作
教育及參與項目的發展
AAA的教育及參與部門在2009年的成立,與香港教育與文化藝術發展有關。當年,香港的高中開始了新的視覺藝術課程。然而,當時隸屬政府的藝術館舍只有香港藝術館,一年只有一、兩檔當代藝術的展覽,M+視覺文化博物館和大館尚未開館,也沒有相關的教科書,因此老師有當代藝術教學上的困難。
大部分香港人接觸當代藝術的地方是在商業空間,例如香港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但AAA希望大眾,尤其是學生,不單是在商業或政治的環境下學習當代藝術。因此,開始了藝術教育的項目,從早期的年青人項目,發展到把目標對象聚焦學校老師、獨立藝術空間的老師、藝術家老師(artist-educator),希望透過他們影響學生。AAA旨在提供專業發展平台,開發不同教學工具,讓老師們更有自信地教當代藝術。AAA不單做藝術研究,更期望將當代藝術,及其歷史與多元化的概念帶入課程。
AAA的教學及參與項目,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是線上資源,第二是為老師設計的專業發展計畫,第三是鼓勵學校將文獻庫作為創意研究的平台。其中經營最久的計畫為「教學實驗室」(Teaching Labs),即教學本身就是個實驗、是件有挑戰性的活動,目的是透過活動的設計建立起一個屬於老師的社群。一開始教學及參與項目的同仁,從AAA的資源去發想適合教師的教學材料,然而教學內容若涉及浩大的文化歷史,例如越南、中國、印度等地的豐富歷史,老師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因此便聚焦較小的歷史背景。AAA便逐步發展出獨特的合作關係網絡,串連AAA的研究員、藝術家老師和學校老師,為學生開發出具實驗性的教育內容。
於文獻庫辦理學生教育活動
以2019年「行為藝術」主題的教學活動為例,共分成三個步驟,首先由AAA的研究員舉辦講座,講解國際和亞洲行為藝術的發展,並以香港的蛙王郭孟浩、新加坡的李文的檔案出發,聚焦香港和新加坡的行為藝術;接著舉辦「教學實踐工作坊」,邀請藝術家辦理工作坊,將講座內容轉換為教案,最後由學校老師將教案帶入校園。通過跟藝術家和老師合作,訂定學習目標、重設教學環境,AAA整合亞洲各地的研究資料,提供老師擴充教材。同時,邀請老師帶領學生探索AAA線上資源。
AAA近期也發起全新的學校導覽及專題工作坊,分為四大方向:為自己存檔、創作由書本開始、我沒有訴說的故事、透過檔案進行創意研究,運用文獻庫資源,以親身實踐和創意體驗,讓學生們重新想像,什麼是屬於自己的事物,以及如何將它們保存下來。
學校導覽:當代藝術研究——從研究和文獻到藝術創作
文獻庫資源作為教學材料
AAA的教學及參與項目即時回應教學需要,Covid-19疫情期間,發起「藝術家練習」計畫,邀請12位香港及海外藝術家設計活動,協助老師引導學生在家學習。印度藝術家Nilanjana Nandy設計了「我今天清潔了什麼?」課程,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外籍移工等當代議題;線上「教學實驗室」邀請特定媒材的藝術家,如木偶劇場藝術家Anurupa ROY設計「數碼界面作為創意空間」課程,藝術家利用鏡頭作為舞台,以簡單的材料和學生線上互動;當部分老師提出,不知道如何教科技這個題目時,便在「教學實驗室」的教師工作坊中,邀請香港錄像藝術家鮑藹倫舉辦「從回溯媒體藝術想像科技未來」講座。
「從回溯媒體藝術想像科技未來」講座,鮑藹倫分享過程,2024
也有老師反應,文獻庫的資料相當艱澀,學生沒有興趣,於是AAA的同仁設計了一個練習,將認識一個文獻庫的過程比作認識一位新朋友的過程,認識一位藝術家,則可以透過他的文字、筆記本、素描本、收藏的攝影、信件、學者的書寫去認識。疫情期間AAA的同仁與一位老師一同設計了一個練習,邀請學生試著先看檔案裡的圖像,先不要嘗試理解內容,記下二十個吸引他們的圖像,再問他們為什麼對這些圖像有興趣,在過程中逐步將圖像組織成一個故事,再做延伸研究,最後做成一件作品。
另一個例子是成長於印度後殖民時期的藝術家Mrinalini Mukherjee,印度剛獨立後的社會氛圍中,當時的老師提倡不追隨西方古典的教學法,而是從在地的傳統中取得靈感。因此,當時的學生時常去旅行,將旅途所見記錄下來,表達與自然、建築、歷史的關係,也使用傳統工藝的材料,這位藝術家也深受這個時代的教學法影響。因此,我們就以「旅行」作為切入點——旅遊經歷能為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帶來什麼樣的啟發?藝術家又如何將旅途所見記錄下來?我們以此和老師及學生共同做了一個計畫。AAA也在文獻庫的圖書館空間展出了一件Mrinalini Mukherjee的作品,為此也邀請了三位香港青年藝術家辦理工作坊,包含舞蹈藝術工作者何明恩、以身體為創作核心的複合媒材藝術家王穎琳、流動影像與紀錄片藝術家Tiff Chun,由她們帶領學生回應這位藝術家的檔案。
以創意回應Mrinalini Mukherjee:藝術家主導的學校工作坊,2023-2024
建立藝術教育社群
AAA剛成立教育及參與部門時,先建立了全香港學校的名單,接著逐一致電邀請各校教師,最後來了約二十位老師。在與這些老師的互動中,逐漸形成了文獻庫的老師智囊團。教育及參與項目部門問這些老師,AAA能如何幫助他們?該部門希望活化一個教育社群,邀請學校老師、實習老師、藝術家老師、藝術機構教育工作者一同互動。AAA也進行教育工作者駐場計劃,例如在2018至2019年間邀請了作詞人、學者、性別研究教育工作者周耀輝前來駐場。他和六位年輕人合作,六位年輕人以不同角度切入夏碧泉檔案,周耀輝以此做了六首歌,最後辦了一場音樂會。
隨著教育及參與項目的發展逐漸成熟,AAA也開始思考如何與亞洲地區的藝術家產生更多連繫,以教育作為觀看不同地方的透鏡。其中一項重點計畫為2011年發起的「流動圖書館」(Mobile library),AAA希望將圖書館資源帶到香港以外的地區,特別是越南、尼泊爾、緬甸、斯里蘭卡等具有特殊歷史及社會背景、當代藝術資料稀缺的國家。AAA每回約帶五百本書前往,當地合作機構也協助蒐集在地書籍,這些書籍最後也成為AAA的圖書館館藏。因此「流動圖書館」既是一個教育計畫,也是一個收藏與研究計畫。以緬甸站為例,AAA在大學內放置組裝式書架,校內的藝術史、藝術創作等課程圍繞著這座圖書館發生。這些書籍也能流動到在地的其他獨立機構。
「流動圖書館」,尼泊爾站,2021年2月至11月
AAA 也舉辦「群策群學」(The Collective School)展覽,邀請雅加達草根藝術教育平台Gudskul合作策劃,他們再邀請亞洲八個藝術團體參與。AAA自曾參與Gudskul辦理的「群體學習」(Collective Study)的經驗發想,從文獻庫中找出三個與「群體性」有關的檔案,分別為中國的廈門達達、泰國的女性藝術家團體曁雙年展Womanifesto、菲律賓的VIVA ExCon雙年展,以此提出藝術家如何透過群體模式向同儕學習,受邀的藝術團體從中挑選有興趣的檔案進行回應創作;AAA也自2013年起發展「藝術教育網絡」跨國平台,至今已串連杭州、上海、東京、香港、臺北、印度等地。AAA教育及參與部門希望與不同城市,發展小型藝術教育計畫,本次來訪臺灣,希望了解AAA能如何與臺灣民間藝文團體建立藝術教育網絡?有哪些可聚焦的議題?能為藝術生態帶來什麼不同影響?
機構文本公共活動「不只是靜態收藏:文獻庫作為當代藝術教育及創意探索的平台」講座現場,鍾玉文主講,不存在劇場,2024年9月6日
圖片來源: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審訂
鍾玉文(Susanna Chung),亞洲藝術文獻庫參與及教學策劃總監,兼任特別企劃總監。自2005年加入文獻庫,她一直在香港及亞洲各地推動不同的項目及合作關係,促進有關當代藝術教育的討論,並建立網絡和社群。近年,她共同帶領文獻庫於「第十五屆卡塞爾文獻展」的展覽、《群策群學》項目、《流動圖書館 :尼泊爾站》及《無償資助計劃:印尼》,並監督文獻庫圖書館的翻新工程。作為特別企劃總監,她利用在擴展合作夥伴和社群方面的豐富經驗,專注於員工和持份者的溝通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