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美術史
Tainan Art History
廖繼春,《街頭》,1928年,第二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二回臺展圖錄》
《街頭》為廖繼春入選臺展第二回之作,Y字形路口應為現今臺南青年路、民權路之交叉路口。日治時期以來實施了道路拓寬、下水道配置等基礎建設,使現代都市計劃的概念與制度得以落實,藝術家時常將現代設施入畫如:電線桿、街區等,是臺展作品中常見的繪畫母題,同時以透視法將視線延伸,使作品充滿現代性之表徵。廖繼春運用線性透視表現蜿蜒街道之景深,雜沓屋宇也隨視線牽引至遠景,凸顯街區之密集。另前景散佈著熙來攘往之人民,或挑著扁擔、或注視著告示牌,呈現臺南街景之生活日常。喜愛描繪臺南風景並入選臺展多次者,以廖繼春為最,菜市場、公園、城門、街道皆是其屢屢入畫之題材,在臺展一至五回多傾向於外光派的沉穩表現。
參考資料:
廖繼春
廖繼春(1902-1976)出生於臺中豐原,1923年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師承田邊至(1887-1968),修習紮實的素描為訓練基礎。當時野獸派(Fauvism)、立體派(Cubism)等已由「二科會」、「三科」等在野美術團體的倡導而迅速成長茁壯,使廖繼春亦曾接觸這些前衛美術。1925年他與陳澄波(1895-1947)、顏水龍(1903-1997)成立「赤陽洋畫會」,不久又與北部的「七星畫壇」合併為「赤島社」。畢業後,廖繼春於1927至1936年定居並任教於臺南,受府城風氣與氛圍深深影響,為臺、府展中入選最多臺南風景畫的藝術家。1933年後,梅原龍三郎(1888-1986)幾度來臺旅遊,擔任評審,都由廖繼春招待到臺南寫生,並留下幾件構圖相似的孔廟作品。1934年與陳澄波、顏水龍等人再創立了「臺陽美術協會」。1947年廖氏遷居於臺北,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期間於住處附近的雲和街設立「雲和畫室」,在廖繼春鼓舞下,1957年成立的「五月畫會」創始成員即出自此畫室。
參考資料
林曼麗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市:北師美術館,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