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Programs
Programs
Patrick D. Flores教授國際講座暨《地域性的子午線》新書發表會
日期|2023.05.30
地點|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臺南市南區三和街14號1樓)
主講|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學系教授)
主持|蔣伯欣(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發起人)
對談|吳尚育(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研究員)
簡介:
國際策展人Patrick D. Flores到訪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VAA),為兩年前與工作站合作,並與工作站發起人蔣伯欣共同編著的《地域性的子午線:菲律賓和臺灣的藝術史書寫與當代文化策展》(2021年於馬尼拉雙語出版),舉辦因疫情延遲兩年的新書發表會。
內容摘要:
「地域性的子午線」為費時一年的跨國研究計畫,結合藝術史、人類學、語言學等不同專業。在兩國藝術史未有共同框架的前提下,Patrick D. Flores選擇跨越國家單位的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為框架,建立跨地方(interlocal)對話。以針灸為概念,提出徵候閱讀法(symptomatic reading),將兩國藝文材料並置,創作多個穴點之間經絡(meridian)式連通的可能。這樣的方法以策展為藝術史的書寫方法,強調推想(speculative)及遊戲特質。
本計畫的取材甚廣,有時直接體現兩國藝術交流,如菲律賓藝術家洪救國於臺灣展出、藍蔭鼎及五月畫會於菲律賓展出、李錫奇對兩國藝術交流的推動、菲律賓當代藝術家於臺灣的駐村;有時則呈現一種潛在的連結,如菲律賓藝術家羅伯特.費羅(Roberto Feleo)對南島文化的表現;對民族生活博物館、第一屆他加祿非具象藝術展等的探究;甚至是媽祖信仰在兩國生根的比較。
Patrick D. Flores指出,南島框架中的祖傳知識、生態關懷,提供迴異於現代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書寫方式。講座中,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汪怡君,則指出南島超越血緣限制,是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是一種生活方式。南島之外,Patrick D. Flores亦關注,無法受現代概念規範的贊米亞高地(Zomia)、蘇碌海(Sulu Sea),亦提出南洋、島嶼之間(Nusantara)、印度洋等值得開發的經絡。
《地域性的子午線》為打通彼此藝術經絡的初探,為臺灣首次與國際組織合撰現當代藝術史的出版計畫。未來,TVAA將與Patrick D. Flores繼續探索比較藝術史或跨國藝術史的可能。
主講人介紹:
Patrick D. Flores,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藝術研究學系教授,曾於1997年至2003年間擔任系主任,他同時是馬尼拉Vargas Museum策展人,以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學術副館長。曾參與2000年《建構進行中:亞洲藝術新角度》 (Under Construction: New Dimensions in Asian Art)及2008年光州雙年展《立場文件》(Position Papers)的策展工作。2011年擔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舉辦之展覽《全球當代:1989 後的藝術世界》(The Global Contemporary: Art Worlds After 1989)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古根漢美術館轄下亞洲藝術協會成員。同年,他與奇廷泫(Joan Kee)為《第三文本》(Third Text)合編東南亞專輯。2013年,獲邀代表克拉克學院和菲律賓大學藝術系,在馬尼拉召開名為「東南亞藝術史發展」(Histories of Art History in Southeast Asia)的學術研討會。2014年,Flores 為洛杉磯蓋提研究中心客座學者。2015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菲律賓國家館策展人,2019年擔任新加坡雙年展藝術總監,2022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Patrick D. Flores教授經常主持跨國學術研究的長期合作計劃,最新出版專書為2023年與藝術史家T. K. Sabapathy歷時七年合編譯的專書《東南亞藝術的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