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策展
Independent Curation
Independent Curation
文/李書旆
展覽名稱|外光之外—日治時期臺南嘉義春萌畫會檔案研究展
展覽時間|2022年8月17日至2022年9月18日
展覽地點|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策展人|李書旆
外光的誕生
En plein air,即在戶外繪畫,能使藝術家更好捕捉天氣或光線變化的細節。透過1870年代法國印象派畫家們的實驗和實踐,創造出一幅又一幅色彩明亮的風景。這些作品多以城市及其近郊為範圍,現代生活為主題,進行客觀寫生和主觀創造,並隨時代流變,不停進步。1896年日本第一代留法藝術家將此觀念帶回,並將其翻譯為「外光」,企圖結合新美術教育,刺激傳統繪畫進行改造。1910年前後,先戶外寫生、後室內製作的東洋畫逐漸成熟,並隨著日本教師和往來畫伯,開始對臺灣產生影響。
1927年10月,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的外圍法人組織臺灣教育會舉辦了「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分西洋與東洋兩部,至1936年共十回。這是臺灣第一個具官方色彩的全島美術展覽會,除建構臺灣畫家嶄露頭角的舞台,也藉此推動美術教育和品味。1937年「臺展」因中日「支那事變」停辦,隔年起由臺灣總督府自行舉辦「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自1938至1943年共六回。因「府展」的架構精神與「臺展」基本一致,所以日治時期臺灣新美術運動便以此二展覽為主軸積極展開,許多畫會團體也以入選為目的,陸續成立。其中由臺南嘉義兩地東洋畫家共同組成的「春萌畫會」,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城際美術組織之一。
南臺灣春萌
春萌畫會成立於1929年12 月,發起人為臺南「春源畫室」主人潘春源(1891-1972)及嘉義「風雅軒」裱畫店主人林玉山(1907-2004)。林玉山的繪畫啟蒙甚早,幼時常與嘉義西洋畫家陳澄波(1895-1947)同赴郊外寫生,並在其鼓勵下,於1926年入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習東洋畫。1927年第一回臺展開幕,東洋畫部僅林玉山、陳靜、郭雪湖等三位臺籍青年畫家入選,名噪一時。潘春源的繪畫是自學而成,1908年起便在府城經營畫室,是南部地區有名的畫師。他曾於1922年赴廈門進行親族訪問,學習炭筆肖像畫技巧,同時遊走福建廣東一帶,踏查廟宇彩繪。潘春源曾在嘉義仕紳蘇友讓推薦下,收林玉山好友林東令(1905-2004)為徒。
潘春源和林玉山的習畫歷程雖不相同,但在精進繪畫成就上,卻有相似之處。當臺展於1927年首次舉辦,其要求嚴謹製作、表現地方色彩、拒絕臨摹遣性等的評選標準,皆考驗著新時代臺灣畫家。而潘、林兩人不但積極參與,也獲良好成績。如:潘春源自1928至1933年間連續六回入選,林玉山則自1927年起每回入選,終獲無鑑查資格。兩人也曾參與新竹書畫益精會於1929年舉辦的「全島書畫展」,並獲特選。該展以抗衡臺展為號召,欲提供傳統書畫家揮灑的舞台。此外,潘春源和林玉山皆參加詩社雅集,提升漢學素養,實踐其詩書畫合一的審美理想。如:潘春源曾入府城天壇「經文社」、孔廟樂局「以和社」、「酉山吟社」、「延平詩社」等;而林玉山則曾入嘉義「鵶社書畫會」、「壺仙義塾」、「鷗社」、「玉峯吟社」等。由此可見,日治時期臺南和嘉義兩地畫師合組春萌畫會,有其共通的趨向脈絡,除學習「外光」入選臺展,也希望在傳統審美的基礎上,探索未來新可能性。
中介現代性
1930年4月春萌畫會在臺南公會堂舉辦「第一回展」。參加者有臺南畫家潘春源、黃靜山、吳左泉(1903-1991)、陳再添,及嘉義畫家林玉山、林東令、朱芾亭(1904-1977)、施玉山(1907-1960)、蒲添生(1912-1996)等九名,共展出四十件作品。這是臺灣畫家首次自主舉辦的東洋畫展,具重要意義。但春萌畫會原本計畫利用農曆3月臺南媽祖祭(春)和8月嘉義城隍祭(秋)等人潮聚集時刻,輪流在兩地舉辦,卻因秋展與臺展徵件期間相近,而常常延遲。如:「第二回展」延至同年12月才在嘉義公會堂舉行,「第三回展」也遲至1932年12月才在嘉義旭國民小學舉辦。
因此自1933年起,春萌同人決議取消在臺南的展覽。雖然計畫未能實現,但嘗試將新水墨結合舊祭典,透過城際交流使美術跨入生活世界等,仍具現代性意義。此後,「第四」、「第五」及「第六回展」,則於1933年5月、1934年6月、1935年3月等在嘉義公會堂舉行。潘春源除第四回因積勞成疾暫停出品外,餘皆積極參加,而陳澄波也自上海返臺,增添生力軍。1935年後,畫會隨林玉山的二次赴日進修,而漸沈寂起來,但後加入的會友,如:張李德和(1893-1972)、盧雲生(1913-1968)、黃水文(1914-2010)、李秋禾(1917-1957)等,不但活躍在臺府展中,也持續取得良好成績。
審美新啟發
春萌畫會是日治時期第一個由臺灣人自主發起的東洋畫美術團體,也是南部地區最具現代性的新水墨研究會。不同於日本畫直接受「外光」刺激而產生變革,先戶外寫生、後室內製作的方式逐漸普及,其繪畫更像在「外光之外」摸索前行。如何理解「外光」的現代精神,熟練日本畫的媒材裱裝,表現詩畫合一的審美理想,並獲公眾肯定,這使「外光」成為一個需要把握、也需要被超越的範疇。或許,春萌畫會的「外光」非用來否定繪畫傳統,不具社會批判意識,對現代都市生活的觀察摹寫也不若洋畫豐富,但其透過寫生來重組意想,利用城市祭典來連結藝術和群眾,擴大並開放東洋畫或新水墨的維度,仍具強烈現代性意義。
本展覽特收集十餘組影像檔案,帶領觀眾穿越時間,觸摸那些不停嘗試和跳躍的青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