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美術史
Tainan Art History
廖繼春,《初夏》,1929,第三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三回臺展圖錄》
《初夏》為廖繼春(1902–1976)入選第三回臺展(1929年)之作,描繪臺南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原先為兒玉壽像園,此公園1911年總督府參照巴黎城市改造計畫而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以公園為中心,外環為放射狀道路。整體畫作呈現夏日風采。儘管無法重現畫作色彩,仍可見畫面用色左側較淡、右側較深,夏日陽光照射形成樹蔭,因此呈強烈對比。廖式以半具象繪畫方式,整體筆法較粗獷,具夏日陽光斑斕之意象,或民眾於公園中休憩的閒適之情。
參考資料
李書旆,〈日治時期臺府展圖錄中的臺南風景畫研究〉,《111年度第2期國藝會視覺藝術類補助—調查與研究》,2023。
劉錡豫撰,〈初夏〉,《名單之後 臺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oblect/初夏-4/#squelch-taas-toggle-shortcode-content-2(檢閱於2024年1月22日)。
廖繼春
廖繼春(1902-1976)出生於臺中豐原,1923年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師承田邊至(1887-1968),修習紮實的素描為訓練基礎。當時野獸派(Fauvism)、立體派(Cubism)等已由「二科會」、「三科」等在野美術團體的倡導而迅速成長茁壯,使廖繼春亦曾接觸這些前衛美術。1925年他與陳澄波(1895-1947)、顏水龍(1903-1997)成立「赤陽洋畫會」,不久又與北部的「七星畫壇」合併為「赤島社」。畢業後,廖繼春於1927至1936年定居並任教於臺南,受府城風氣與氛圍深深影響,為臺、府展中入選最多臺南風景畫的藝術家。1933年後,梅原龍三郎(1888-1986)幾度來臺旅遊,擔任評審,都由廖繼春招待到臺南寫生,並留下幾件構圖相似的孔廟作品。1934年與陳澄波、顏水龍等人再創立了「臺陽美術協會」。1947年廖氏遷居於臺北,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期間於住處附近的雲和街設立「雲和畫室」,在廖繼春鼓舞下,1957年成立的「五月畫會」創始成員即出自此畫室。
參考資料
林曼麗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市:北師美術館,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