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尚未完全打開的寶箱:對國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的一種觀看
文/常鴻雁
國立歷史博物館外觀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經歷六年餘波折的建築整修與再利用工程,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終於在2024年重新開館,對於再次造訪的觀眾而言,第一個關注到的,同時也是引起最多討(議)論的,便是建築的外觀被「打開」了。原本高聳的紅色圍牆與中式園林被拆除,改以玻璃廊道與廣場大片的灰色鋪面取代,這樣的變化不僅是視覺上的轉變,或許更象徵著史博館在空間、理念與敘事上的更新宣言。
這座成立於1955年,即將邁入70週年的博物館,在過去以北方宮殿式建築,強調「中華文化正統」,建構國族歷史敘事;今日試圖以開放、透明的關鍵字為路徑,重新找尋其身為文化機構的定位。對筆者而言,史博館的重新開館,提供了重新觀看其歷史角色的契機。在這樣的背景下,除了硬體上的改造更新,軟體方面,是否有何呼應其反思之處?
打開博物館
造訪重新開館後的史博館,可看到館內以典藏為主軸,策劃的兩檔展覽:「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開館特展與「在這裡,與大家相遇」常設展。進入史博館大門,迎面而來的便是「筆墨豐碑」特展。展覽中,延續了史博館長期以來的展示策略與典藏研究上的連續性,以水墨為中心,展示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于右任、傅狷夫、林玉山等水墨名家經典,強調史博館在書畫典藏上的深厚基礎。其中,展覽論述以「筆墨堪為國寶」,描述于右任為史博館所作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行草八聯屏》。這或許可視為開宗明義的宣言——典藏與展示足以代表國家的珍寶,依然是史博館重要且持續的使命。
重新開館後的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則試圖透過綜合館藏,重新梳理館舍發展脈絡,分成數個展示主題,試圖以展覽形式回顧過往館舍與臺灣社會共同經歷的歷史與文化變遷。史博館涉及的發展面向包含作為戰後1955年在臺成立的第一個國家級博物館,以原日本統治時期之迎賓館建築體作為基礎,逐步擴張為現今的機構樣貌。成立初期,史博館接收了來自河南省博物館的一批文物,這不僅標誌著該館在藏品體系上的奠基,這些來自黃河流域的歷史文物,使史博館成為國民政府在臺灣延續「中華」言說基調的重要場域,也讓其在定位上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形成了互補與競爭的關係。前者強調歷史文物的典藏、展示,後者則以復院名義在臺設立,以宮廷收藏體現國體的「正統性」。
于右任《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行草八聯屏》局部於「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展出現場 攝影:常鴻雁
史博館的文化外交任務:聖保羅雙年展
史博館不僅是歷史文物的展示場域,1960年代起更肩負起國內藝術推廣的重要角色。透過成立「國家畫廊」,史博館開始介入戰後臺灣藝術發展的脈絡,以自身的典藏與遴選機制,影響藝術創作的走向——透過選擇特定的評審、藝術家進行展示,史博館選擇性地形塑臺灣藝術的樣貌,並與當時的國家文化政策緊密結合,試圖展現相對於共產陣營,「自由中國」框架下的「華夏藝術面貌」。
這種文化工程不僅影響國內藝術發展,也和與國際藝壇的密切交流相關。自1957年臺灣首次以中華民國名義受邀參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起至1973年止,作為國際文化外交的一環,史博館便承擔了遴選臺灣藝術家參與該雙年展的任務。1冷戰時期,國際藝術展覽為國際政治競爭的重要場域,因而相對應的舉措便包含透過選送藝術家及其作品參與國際雙年展、藝術博覽會等大型展示活動,2史博館更曾透過外交系統派送觀察員、本國評審至主辦單位參與實際名次評比,確保臺灣的國際能見度。
史博館為參加第五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舉行作品預展,館長包遵彭與國際婦女合影於博物館正門,可由背景看出此時史博館仍未改建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有關此方面的論述,反而在鄰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同時展出由史博館主辦,蕭瓊瑞教授策展之「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有更詳盡的探究——以五月畫會、東方畫會的成員網絡為肌理,聚焦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並特別關注聖保羅雙年展等國際交流事件。3該展詳盡的年表展牆,展示聖保羅雙年展相關文件,以及史博館編篡出版的《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全集。4雖現場展出當年參展聖保羅雙年展的藝術家作品與實際參展年份有些許差距,仍不失為觀眾重新認識這批藝術家的入門途徑。
「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展示現場,史博館參與聖保羅雙年展相關文件展示 攝影:常鴻雁
外交受挫下的策略轉向:中華文物箱
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國際外交環境驟變,原本以「自由中國」為核心的文化戰略面臨挑戰。史博館在此背景下,扮演的角色逐漸由官方文化戰略的代言人,轉為尋找國際交流破口的執行者。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因應本次建築整修進行庫房整飭時,於一批曾於1975年「中西名家畫展」展出的藝術印刷品中,經鑑定認定其中四件為畢卡索的版畫原作。此批藝術印刷品來自當時於歐洲遊歷的藝術家陳慧坤與史博館顧問傅維新為史博館的親自採購。回溯展覽出版之畫冊,可得知該展「為許多西洋名畫在我國的首次展出」,5也因當時無法克服的國際情勢問題,作品多徵集自日本民間親華反共機構,或委託海外特定個人採購帶回,而非常規的國際展覽操作模式。
《中西名家畫展:西洋作品選集》,1975
圖片來源:筆者掃描自畫冊封面
除了舉辦國際性藝術展覽,史博館於1969年至1986年推動「中華文物箱」計畫,這是臺灣外交受挫後,政策轉向於非正式外交場域,進行文化宣傳的重要舉措。「中華文物箱」為一套特製的展示品,內含仿製的古代書畫、器物、唱片、建設實況照片、甚者元首肖像等,用於巡迴展示與外交活動。這一計畫的核心目標,是在國際文化交流受限的情況下,透過這些文物箱在海外的流通,向外維繫推廣「中華文化」的能量。這一策略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密切相關。當時,臺灣的外交關係急遽縮減,政府試圖透過文化活動維繫與海外僑界及國際的連結,以此維持其國際影響力。因而,史博館的文物箱計畫不僅是教育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外交的延續。
我們不難從上述流變看出,自1955年成立起始,擔負書寫國家論述格局的史博館在持續的政治進程中不斷被賦予、疊加多重文化政治使命,使其實際負擔的任務遠超過其館名「國立歷史博物館」,這種揉雜的狀態仍延續至今。
中華文物箱展品清單〈文教雜卷(一)〉,《外交部》,國史館典藏(數位典藏號:020-099910-0004) 圖片來源:國史館
轉向的任務
縱使重新開館後,史博館在外觀上有了顯著的轉變,諸開館展基本上仍延續了熟悉的展示邏輯,將史博館定義為一座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典藏機構,而非將以館舍為主體,將之化為主動思考自身當代性的場域。從展覽內容來看,史博館較不明確探討或反思其特定立場對於戰後藝術文化方向的決定性影響,而將焦點放在扮演陪伴、推廣角色的能動性,以及在未來希冀發展多元共融的親和力。
史博館自1955年成立以來,與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抑或是臺灣歷史博物館等承載部分相同任務的後進機構相比,其歷史成因賦予了史博館更加多元且紛雜的文化使命:它既是一座收藏中國歷史文物、塑造國家珍寶的博物館,同時長期主導戰後臺灣藝術發展的脈絡。若能透過歷史視角重新審視史博館在臺灣美術的演進上扮演的角色,探索歷史與藝術之間的交會點,而這或許是史博館能持續發揮影響力的領域。在反思博物館的當代性的一波波浪潮下,許多機構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歷史及其所能扮演的角色,作為冷戰時期建構的「中華文化展示場域」的史博館,又將如何回應當代博物館學的轉向?如何從原先的框架,走向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歷史視野,而非僅是單向的展示機構?
2025年「重建臺灣藝術史2.0」政策啟動,6史博館處在新設置的國家美術館與日益蓬勃的地方館舍的夾縫之下,7如何與其他機構作出區隔?回到重新開館的當下,筆者看到的是在打開的圍牆後方尚不明確的機構定位與穩當保守的步伐。其是否能取回主動權,將自身由「文化展示場域」擺向「歷史視野中的研究機構」,將是決定其未來發展與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1 陳曼華,《戰後臺灣現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聖保羅雙年展與文化外交(1950-1970年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19
2 貴志俊彥、土屋由香、林鴻亦編,《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市:稻鄉,2012。
3 〈史博館【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專訪策展人蕭瓊瑞〉,《CANS當代藝術新聞》,2024年 3月11日,https://cansarts.com/contemporary/exhibition/art-museum/%E4%BA%94%E6%9C%88%E8%88%87%E6%9D%B1%E6%96%B9/ (檢索於2025年1月20日)
4 陳曼華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I(1956-1961)》,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陳曼華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II(1959-1968)》,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1;陳曼華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III(1966-1975)》,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22。
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中西名家畫展:西洋作品選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75。
6 〈重建臺灣藝術史2.0〉,《行政院》,2024年9月20日,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ebf71ea-7537-44a5-9f27-631613e12a48 (檢索於2025年2月15日)
7 蔣伯欣,〈典藏、機構與美術史:地方美術館的興建與重建策略(2017-2023)〉,《機構文本》第三期,2024年12月,https://tvaa.tw/construction-and-reconstruction-of-local-museum-2017-2023/ (檢索於2025年2月15日)
作者
常鴻雁。英國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畫廊研究所碩士,現就讀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超域文化科學專攻博士班,曾任職於臺南市美術館、桃園市立美術館。關注冷戰時期藝術發展與社會脈絡的交互響應。2023年獲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於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2021年入選第九屆鴻梅新人獎藝術評論組,並於《藝術家》、《ARTSPIRE》等平台發表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