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Glossary
Glossary
不透明性 Opacity
編譯:吳尚育
加勒比海作家、哲學家、詩人愛德華.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曾以〈給不透明性〉(For Opacity)一文,提倡不透明性的必要性。他於文章開頭指出「我們有權要求不透明性」,以此帶來一種無需全然理解他者也能互動的模式。
格里桑認為「差異理論」相當有價值,能對抗種族優越論下的化約思維,也能藉此承認世界上的複數少數並捍衛他們的身份。然而,差異本身卻有可能被化約進「透明」中。西方文明中,對人的了解便建立在透明之上──為了要理解你,然後接納你,我必須以理想的尺度測量你的體積,以去進行比較或是判斷。接受「不透明性」並非閉鎖在無法穿透的自給自足中,而是使其存在於無法化約的獨特性中。要真正了解「不透明性」,需聚焦其所編織的紋理,而非其構成要素,以此接納相異性,在此之下,所有他者都是公民,而非蠻族。
此概念能使我們去設想他者的不透明性,也無需對他者譴責自身的不透明性,與他者團結或喜歡他者從事的事,並不代表我需要抓住他者。我不需要變成他者,而我也不需將他者化為我的形象。不透明性指出了「絕對真相」的限制,只有不透明性能使我們不被化約,永遠保持獨特,不陷入二元對立。
格里桑對不透明性的強調,能帶給我們看待美術中「他者」的角度,能大方接受無法全面理解他者,並捍衛其無法被全面看透的本質。
參考資料
Édouard Glissant, Poetics of Relation, Trans. Betsy Wing,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p18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