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Glossary
Glossary
實驗機構主義 Experimental Institutionalism
譯寫:吳尚育
Charles Esche(1962-)於2004年起擔任荷蘭凡艾伯美術館(Van Abbemuseum)至今,於2000至2004年擔任瑞典Rooseum當代藝術中心館長,並於1998年與藝術家Mark Lewis一同發起《Afterall》出版項目,該項目包含期刊及系列展覽史專書的出版。Charles Esche於長年任職於機構的經驗中,逐漸形塑及實踐其所提出的實驗機構主義(Experimental Institutionalism)。
Esche回憶2000年開始相關實踐時,當時有著對機構實踐的左派思維──思考機構如何具備解放(emancipation)的特質、如何參與社群、藝術能如何重新想像世界及作為有效的民主工具,並以此將機構作為知識生產的空間。於擔任Rooseum館長期間,他開始發展不同平臺:與批判研究及當地學院合作、舉辦開放論壇,創造與社群及行動主義者的連結網絡、發展音樂、影像、文學如何影響藝術家的未來檔案(Future Archive)、開辦駐村與工作室。同時,將社會框架帶入機構,並關注當時於瑞典較未被關注的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如波羅的海地區。他指出,他更喜歡大都會以外的地方(province),這些地方較少受檢視,更能發展出自己的東西。
他認為實驗機構主義,相當在乎教育及與小型或剛形成的社群間的關係。他更在乎與觀眾建立小而深,而非寬而淺的關係,並試圖將觀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形塑機構訊息的角色。他認為實驗機構主義的核心在於「實驗」,意即在嘗試中學習,因此他並不喜歡新機構主義一詞中的「新」,認為新舊之爭並非最重要的事,甚至帶有新自由主義的意味。實驗機構主義也將與其他機構形式學習,如社區中心、圖書館、實驗室、甚至教堂,以此創造傳統藝術機構展示功能以外的實踐,並將自身置於社會之中。
Esche最後指出,當前他所思考的是二十一世紀的美術館可以怎麼做?是否能成為探討社會及政治問題的資源,而非只是一個展示美麗珍寶的寶藏庫?而當尚未有一個明確答案或任何弘大政治計畫時,就代表一切仍在實驗中。
參考資料
Lucie Kolb & Gabriel Flückiger, “We were learning by doing: An Interview with Charles Esche,” On Curating Issue 21, January 2014, 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