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機構文本 第三期編序
「機構文本」為擴大與國際、專業社群、公眾間的對話,與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合作,於10月7至8日在臺東美術館策劃「機構與地方性:中小型美術館發展策略論壇」,邀請曾於「機構文本」第一期與第二期發表的作者參與發表,並邀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及展覽管理處辛友仁處長進行國際演講、潘小雪教授進行專題演講,以及現任或曾參與臺東美術館、花蓮美術館、新竹市美術館、宜蘭美術館館務的館員或主事者,共同交流營運策略與各自面臨的挑戰。
本次論壇指出,相較於大型機構,中小型美術館在財務與館內專業人員編制上有著更大的挑戰,在連結地方社群與推動藝術創新上卻更加靈活,對各地地方性的挖掘,更提出了國家視角書寫的大寫的歷史(History)之外,多元複數的小歷史(histories),在全球化下的文化建構上也更顯重要。然而,對地方性的挖掘需避免落入本質主義,應視地方性為全球化與一系列歷史成因共同形塑的狀態,重要的不是去慶祝我們是誰,而是去問我們為何成為今日的我們,或是我們可以成為什麼。 本次論壇亦強調地方美術史的梳理與典藏展的安排,如何在地方性的論述上扮演關鍵的角色,這也是「機構文本」所聚焦的關鍵議題。本期專文成果即主要來自上述論壇發表內容。
兩篇專文與論壇「專題演講與報告」場次相關。蔣伯欣〈典藏、機構與美術史:地方美術館的興建與重建策略(2017-2023)〉一文,從政策面切入2017年文化部發起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涉及的藝術品、檔案徵集、修復、場館營運升級等面向,指出「重建」是從藝術史上不斷發現、建構與書寫的過程,透過比較親身參與不同層級館舍相關計畫的經驗——高雄市立美術館(三大館)、新北市美術館(六都級)、臺東美術館(縣市級),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2.0」的建議方針;在全球化與觀光效益的美術館競逐下,許多館舍走向「重展覽輕典藏」,花蓮美術館卻反其道而行,以「美之拓樸:花蓮美術館典藏作品展」作為封館整建後的開館展。葉柏強〈「美之拓樸:花蓮美術館典藏作品展」之學術研究思維〉一文,述及與潘小雪共同擔任該展學術研究背後的思維、該展的四大主題,並點出駱香林之於花蓮美術史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辛友仁演講〈比較作為方法:藝術史解殖、關鍵性修復及全球南方下再現的問題意識〉之文本,論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5年開館時的重要決策為籌劃新加坡與東南亞藝術兩大典藏常設展,常設展的策劃促使該館發現研究與典藏的缺口,館方發展出「關鍵性修復」(critical recoveries)的策展方法回應上述缺口,觸及諸如殖民、行旅、南洋、女性等議題,以此作為持續進行的新加坡及東南亞藝術史的解殖與於世界藝術史中的自我論述實踐;張碩尹〈深掘與游擊——「機構與地方性:中小型美術館發展策略論壇」側記〉一文,記錄論壇各場次的發表精華與問答摘要,以深掘象徵中小型美術館對地方性的挖掘,以游擊象徵彈性且戰且走的戰鬥策略。
「機構文本」秉持新機構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的思維,著重展覽以外的實踐論述,於9月邀請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 AAA)參與及教學策劃總監鍾玉文,於臺南分享AAA靈活的藝術檔案近用。鍾玉文演講〈不只是靜態收藏:文獻庫作為當代藝術教育及創意探索的平台〉之文本,論及AAA的教育及參與項目開展與香港藝文發展間的關係,「教學實驗室」、「流動圖書館」、「群策群學」等項目,蛙王郭孟浩、李文、鮑藹倫、Mrinalini Mukherjee等教育方案設計案例。
「機構文本」以上述五篇專文為首年計畫作結,首年成果以國內外專文聚焦多元地方性的生成與典藏展的策劃,結合機構從業人員的訪談,回應並記錄當前臺灣的第二波美術館浪潮,國內採集案例包含高雄、新北、臺東、花蓮等地的美術館實踐。下一年度將持續採集其他縣市的案例,聚焦新類型藝術教育、開館展策略等議題,並帶來西班牙、墨西哥的國際案例。期許以持續的耕耘為當下留下未來得以回看的「機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