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高雄市立圖書館(巡迴展出)
寫在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之前
沈默、南台灣,流行三、四十年代的東西(印象派至野獸派),等由日本移植來的二手貨,細嚼慢吞,餘猶未盡,並無展新創見。二十紀西方藝術思潮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朝氣蓬勃;藝術家的自我,經直接、隱喻等方式透視整個時代環境之背景,以主觀的方式呈現存在問題。如抽象、超現實、達達、普普、環境藝術、地景、表演、觀念⋯⋯新表現等等派別。我們似乎無法沾上邊,甚至視怪象,排斥;而去真正了解如何會產生?技巧(有限度的範圍),為其所肯定、自喜,但無法臻於化境;忽略了觀念、思想、感覺、實驗、冒險之精神,一味做形式、色彩的奴隸。觀眾、藝術家與時代的疏雕感,造成藝術的斷層。
環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問題,經濟的危機,藝術家應該去面對著它,不是逃避,有權力選用適合的繪畫語言、反應。時代的進步也是吸取前人的經驗,故然藝術不盡如此,但也因人而異,影響與否?視需而決定。由於交通工具的發達,很難留完整的區域性文化色彩。時間、空間在速度下縮短、縮小;資訊充斥每個角落,因此產生自然的綜合與調整。難免某些地方有雷同之處,但是還有些差異,屬於精神面(取傳統之優點)。
幾年來,有自覺性、反省性的年輕們投入多年的創作,可是無法博得大眾及展覽場地資助,再加上單槍獨鬥,故難蔚成風氣。此次文化中心的邀請,現代藝術以團體展出,實在是件創舉,這九位藝術創作者洪根深、楊文霓、葉竹盛、曾英棟、陳榮發、張青峯、黃宏德、顏頂生、林鴻文等,認定時代環境及其中心思想,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現,突破為時以久的框框格局,傳統的裝置。注重會場的整體性,及作品之間的相關性,一氣呵成。
展出素材的多樣多變性,顏料經作者製造的,造形魔術般改造、機能的轉換,純色彩心理、生理現象,肌理的觸覺感,空間的新詮釋,為其特色。當然利用這些特色來表達我們的藝術觀,非只在技巧和形著手。
我們還在不斷地探索追求中,依我個人不刻意強調中、西文化,而確確實實創作從生活中體驗、塑造出:那麼自然、帥性。作品不是因完成,是工作短暫停頓或休息。
希望此次展覽,帶起投石問路,拓開更寬更廣的領域,不管是正、負面,而能起教化社會之功能。
國立藝專教授
國立藝術學院教授 葉竹盛
資料來源:展覽畫冊。選錄自葉竹盛,〈寫在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之前〉,《1986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86),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