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文本
Institutional Text
文本作為方法與變動不居的區域的美術史書寫
——專訪臺中市立美術館賴依欣館長
主訪/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Taiwan Visual Art Archive, TVAA)
時間/2025年1月13日
地點/臺中市立美術館
整理/吳語玟
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臺中綠美圖空拍示意圖
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共構與專業治理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以下簡稱「TVAA」):您如何看待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臺中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中美館」)建築、與圖書館共構等特質,上述特質將如何影響中美館的特色形塑?
賴依欣(以下簡稱「賴」):美術館要與民眾生活、城市結合,需要時間慢慢累積和發展,中美館藉由建築規劃連結美術館與城市的關係。SANAA建築事務所將中美館設計為八棟建築,一樓空間僅有一棟是有出入口,其他皆為通透開放的空間,民眾可以不受限於開閉館的時間,在美術館和公園間自由穿梭。
中美館最特別的是它跟圖書館共構,共構是指兩館在一個建築裡共同存在、互相陪伴。我們也不斷思考要如何為兩館創造共融的經驗,例如,以展覽結合書籍,或是將文本性、敘事性的作品納為典藏方向之一,並與圖書館的資源對話,或是針對上述特質發展進駐計畫。然而兩館在體制上其實是各自獨立的館舍,有各自發展的方向,也因此有整合上的難度。儘管如此,未來兩館將策略性地合作,例如圖書館將把藝術專區設置在靠近美術館的位置,美術館則因為與圖書館的共構,思考展覽內容的多元文本特質,也更能連結對藝術檔案的蒐集,進一步籌劃藝術檔案室的設置。
我們也一直思考與討論所謂的「文化平權」,它不只是展覽內容、場館的永續,更是關於參觀體驗的開闊——如何讓不同族群,不只藉由特殊活動走進美術館,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輕鬆地走進來,也包含對不同類型身障人士和跨語言使用者的友善規劃。並且,在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共構中,多元觀眾的特質也具備許多未來可能的延伸——圖書館將帶來大量的長者和親子觀眾,而來到美術館的觀眾儘管不是出於閱讀或借書的需求,也可能走向圖書館。因此,我認為兩館創造的藝術感知與書籍閱讀的經驗可以有很好的連通。而如何更進一步經營和發展這些議題,我們預計在2025年底將舉辦國際論壇,邀請具館舍共構經驗或是經營場館具特殊性的國際館長和專業人士來分享他們的經驗,也將探討文化平權的議題、美術館與城市之間的特殊結構的案例。
TVAA:您如何思考中美館專業治理策略,如內部專業人員、外部協力網絡的規劃?
賴:中美館的完整員額編制為65位,藝術專業與相關背景人員之於公務行政人員的比例大約為四分之一,分布在展覽規劃組、教育推廣組和典藏研究組,在藝術專業與行政專業中形成工作內的互補與協力,進而讓一座公立美術館得以運作。
外部協力網絡部分,如同我擔任嘉義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嘉美館」)館長時的經驗,公立美術館的專業人員有限,無法涵蓋所有專業項目,因此需要與外部協力、建立夥伴關係,而這不僅是在展覽執行、典藏研究、教育推廣等面向上,更包含了新型態美術館需面對的行銷與公眾推廣,引入業界專業知識和經驗。館內的同事也因與外部專業合作,更擴展了自身的學習和經驗的累積。
臺中美術的地方與跨地方特質
TVAA:您過往於嘉義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嘉美館」)的館務經驗,如何延續至中美館的館務擘畫?您如何思考嘉義與臺中在地方特質上的差異?
賴:嘉義有「畫都」這個重要底蘊,嘉美館在建館時就意圖承接「畫都」的精神,因此相當著重嘉義美術史觀點的重新整理。我認為地方美術史的持續梳理、討論與挖掘相當重要之餘,除了承接過往的文化底蘊,還必須創造新的觀點與多元詮釋的可能性,並且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考與創作的空間。因此我擔任嘉美館館長時的首要任務,便是引入當代藝術創作與上述內容對話。因而,嘉美館以「畫都」為核心,發展出多元的當代藝術展演活動。
反觀,我認為在臺中這個相對來說幅員遼闊的區域談論地方性,其實很複雜。臺中的城市特質,是作為戰前至戰後的交通樞紐,許多人會聚集在臺中尋求資源、連結南北地方網絡,藝術家也會因應這樣的城市特質發展創作。日治時期有楊肇嘉作為臺中藝術贊助的核心,這樣氛圍造就了陳夏雨、廖繼春等臺中美術名家。另一方面,臺中也因在地的自然素材,發展出許多漆器、編織、陶藝等工藝創作。
作為一個交通的中繼站,臺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而所謂的地方特色,在此,也因其多元性的發展而顯得難以論述與歸納。因此,我覺得地方性的議題,可以在美術史相關的展覽裡,透過作品去談,但若試圖要藉由策展論述或視覺呈現去捕捉所謂的地方性,會不會反而框架了我們對於地方的思考?此外,我也覺得在擁有如此多元樣貌的地方,文化建構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想像跟願景,這也是臺中人給我的感覺,他們對創新充滿憧憬,勇於追求現有生活以外的美好事物,這也是構成地方特質很重要的一個面向。
TVAA:中美館透過哪些美術史研究的規劃,深化臺中地區藝術史的討論?
賴:中美館籌備處時期,曾針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行作品研究、典藏在地藝術家作品,並舉辦六檔地方美術史研究展:「空間魔術師:雕塑之都傳奇」(2019)、「丹青耀風華—承繼.開創.膠彩藝術」(2020)、「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2021)、「詩律.形變.玄機—陳庭詩百秩晉十紀念展」(2022)、「藝潮.匯流大臺中—走進現代藝術的豐原班特展」(2023)、「凝結核—縱貫北中南的美術團體特展」(2024)。
中美館典藏研究組(以下簡稱「典研組」)在2024年啟動了兩個重要的研究面向,一是美術史發展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二是藝術家王水河的研究,透過完整盤點他的作品與手稿及與後代的訪談,呈現室內設計、建築設計與藝術跨領域的結合,研究成果將於未來以展覽呈現。未來我們也研擬藝術檔案的研究與蒐購方向,數位化或實體典藏重要的手稿與文件,目前尚在研究階段,因此我們先嘗試將他的藝術檔案數位化,也將進行後續的研究和展覽規劃。
目前對於王水河的研究的思考,有點類似於嘉美館過往對攝影師方慶綿的研究方向,希望以此挖掘過去在美術史上尚未有明確定位的藝術家,目的並非是要透過我們的研究去定位他,而是去呈現他的多元性、多樣性、折射在時代裡的經驗、在文化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等面向所展開的光譜。其他我們關注的藝術家包含林星華,她可能尚未在臺灣美術史的發展論述中擁有很明確的討論。然而,她是林之助的女徒弟,也是當時少數的女性膠彩藝術家,作品質量相當好,也保留了許多手稿,因此我們也將她納為重要的中部藝術家來進行未來的研究與討論。
此外,我們也著重中部展演空間的歷史研究。中美館成立前,許多重要的地方藝文展演都在公部門的館舍中發生,因此也針對臺中第一座公立館舍「文英館」與接續的文化中心等館舍的發展性質、展演方向進行研究與論述;此外,我們也開始思考藝術檔案的蒐集。臺中地區有許多藝術家在美術史和藝術環境發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留下許多精彩的檔案和文獻,我們預計以個別藝術家的個案開始累積,從家屬保留的檔案中,盤點、篩選出值得研究的部分。中美館和圖書館的共構關係,也讓藝術檔案的建置與數位典藏的發展方向相當契合,不過上述發展目前仍嘗試和實驗的階段。
典藏發展方針
TVAA:中美館如何擬定典藏方針,目前有哪些較具特色的典藏品?
賴:中美館已在2024年頒布「臺中市立美術館美術品蒐購作業要點」,重點方向為臺灣美術史中,具體呈現中部美術發展脈絡的重要作品、以中美館籌辦展覽為脈絡的創作類型作品、回應美術館和圖書館共構特色、回應場館場域特色的作品、具當代視野並扣合國際議題的重要作品。現有典藏品包含陳夏雨、林之助、簡嘉助、倪朝龍、陳幸婉、倪再沁等藝術家的作品,重要臺中前輩藝術家作品許多來自臺中市文化局藏品的移撥,部分來自籌備處時期的購藏。
中生代藝術家為中美館的典藏重點之一,中美館近期收藏了黨若洪的作品,基於過往他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求學的背景、與臺中的關係,也同時也不受限於臺中的地域性或關係性,而包含作品所展現的對於全球議題、時代性與自身的反思等,作為典藏作品的重要關注。也因此我們收藏了饒加恩、張立人等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無論他們與臺中是否有直接的關聯,他們的作品卻與整個時代的經驗有關。另外,呼應中美館對文本性、空間性作品的關注,石晉華、王雅慧的作品,便為我們關注的對象。中美館在典藏研究與作品收藏中,雖然著重於臺中美術史的研究,但館舍的典藏品如何打開一座美術館的視野與對美術館的關注,也會是我們希望藉由多元典藏和檔案研究的概念進而發展館舍特質的重要策略。
TVAA:我們今天看到了中美館有很多可能性,相當期待美術館未來的發展,謝謝賴館長的受訪!
中美館社區共創暨週末藝術活動「草地上的美術課」邀請臺中當代馬戲團體「創造焦點」演出現場,2024年12月7日
受訪
賴依欣。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
藍鈺樺。臺中市立美術館館本部副研究員。